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2.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5%,其中3月CPI同比上涨5.4%,创下32个月以来的新高。对CPI有预示作用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3月同比上涨7.3%,创30个月新高。
通胀压力的居高不下让监管层坐不住了。昨日傍晚,央行再度宣布,自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是央行连续第十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显然,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单单依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未来,还需要农产品(000061)、收入分配和大宗商品等领域共同作用对抗通胀。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粮食作为关系民生的基础物资,其价格的上涨直接关系到整体物价的上涨,最终影响经济的波动。高盛的研究则指出,过去7个月新兴市场的总体通胀中,80%涨幅依然是食品价格上涨所致。因此,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徐逢贤认为,调控物价的根本在于粮食价格。
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028万公顷,比去年增加40万公顷,其中夏粮面积2749万公顷,增加5万公顷。目前,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占86%,比去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
“耕地的增加对控制农产品价格是利好。”徐逢贤表示。
但目前我国伴随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加速,污染问题严重,农耕土地流失加重,又伴随着澳大利亚洪灾、新西兰旱情、日本核泄漏带来的偶然性威胁,粮食安全问题让人担忧。
对此,徐逢贤给出建议,一是政府部门以公益供给或补贴售卖的方式加大农资支持,由当地政府部门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安全有保障的良种、化肥以及生产用水,从源头上规避可能产生的粮食安全问题,保证粮食生产的量和质;二是财政支持农业生产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水利设施建设,免费向农民提供施种机、采摘机等现代农耕机械,减少农民支出,这也是间接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三是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并完善检测体系,提倡优质优价,合理生产即可获得相应的收入,减少为获得利益铤而走险违法生产的犯罪几率;四是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运输、销售一体化运作,避免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宏观研究处处长王军也建议在收紧信贷的同时,应积极引导社会投资资金与企业之间的投融资对接,提高企业的直接融资率,避免过多的投资货币流入农产品等投资领域,形成让消费者“买不起”的粮食安全问题,导致通胀再度发生。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
如何全方位抗击通胀,保证职工收入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3月宏观数据出炉后,通胀水平继续走高,通胀高企背景下,居民收入水平能否赶上物价上涨速度、如何处理通胀和收入的关系才能让收入分配更合理等问题备受关注。
“初步判断,今年上半年我国通胀水平会比较高,下半年会较低,在这一经济形势下,今年我国一线职工收入增速平均水平可能会快于通胀增速,农村劳动者收入的增长速度可能会高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研究员孙群义判断。
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63元,同比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187元,同比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3%。
孙群义分析表示,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处在转型中,中西部地区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导致国内劳动力市场更加紧缺,致使体力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不断增长,而农民收入的增加将带动全国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国居民工资水平今年增速将快于物价上涨水平。
尽管孙群义认为今年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可能会快于物价上涨水平,但他同时提醒,应该对高涨的通胀水平保持警示,并采取适当措施让居民收入不因通胀高企而下降。
“具体措施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速的方式,让居民的收入能随物价波动而波动和调节。”孙群义分析表示,鉴于目前的最低工资标准的设定已将物价水平以及经济增速等因素考虑在内,在通胀走高的背景下,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速来保障居民收入是较为可行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要调节居民收入分配,保障不同阶层百姓收入更加均衡,这一过程必然需要科学的数据作为支撑。由此,孙群义建议,我国应建立国家薪酬调查制度,该项制度建立后,可以测算全国居民平均工资水平,也可以测算不同职业、不同地区职工的收入水平,通过这项制度测算的居民收入将更加详细,能为收入分配政策提供更详细的参考。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统计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刘仕国分析表示,可通过改进统计调查途径的方式提高收入数据的参考值。他认为,目前,我国居民的灰色收入等数据并未准确测算,要想得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可以在数据调查过程中采用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的方式,让调查过程更加详尽,以让更多的收入纳入统计,让数据更加合理。
货币政策仍将收紧
在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回归稳健的大背景下,存款准备金率及加息的启用变得越来越频繁。自去年1月至今,我国已连续加息5次,并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仅今年以来,央行就四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一月一次。同时,央行还大量使用正回购、央票等手段,加速回笼市场流动性。
虽然央行正想方设法解决因前两年宽松货币政策而导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但货币供应方面及物价上涨情况仍不乐观。数据显示,3月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6794亿元,同比多增1727亿元,较2月的5356亿元也多增了1438亿元。货币增速也较2月出现反弹,3月末,M2(广义货币)余额75.81万亿元,同比增长16.6%,比2月末高0.9个百分点,高于年初16%的货币调控目标。另一方面,3月CPI同比增幅仍高达5.4%,创出32个月来新高,通胀压力进一步凸显。
随着政策的一步步收紧,市场对各种工具的运用极限也产生了疑问。此前有消息称,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理论上限在23%左右。对此,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指出,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何种水平,取决于多个条件,条件发生变化,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力度和空间也会变化。根据国际经验,也没有明确的尺度,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存在绝对的上限。
巧合的是,就在周小川刚刚做出以上一番表述后不久,央行就宣布将在4月25日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似乎是对周小川的讲话做出应和,这也被市场视为货币政策继续收紧的信号。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在上次存款准备金率抬升至20%的历史高位后,市场曾出现了对政策调控或将放松的猜测。此次再度上调,是央行在向市场传递稳健政策仍将延续的信号。
“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灵活调节流动性,有效管理通胀预期、消除通胀形成的货币因素。由于中国属于间接融资主导型融资体系,银行资金来源又高度依赖于存款,预计未来准备金率上调仍有不小空间。”郭田勇表示。
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家韩志国认为,今年政府工作已把抑制通胀放在了第一位,货币政策环境实际上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名义上还是稳健,实际上已经绝对从紧,且收紧的过程还远未结束。
不过,交通银行(601328)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对记者表示,当前货币市场利率仍在低位徘徊,显示市场资金面依旧相当宽松,未来仍有提存必要,但由于部分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已经偏高,未来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的运用频率会有所下降。
对于加息,鄂永健认为,提存并不能抵消加息预期,3月CPI同比增幅仍高达5.4%,创出32个月来新高,控制通胀的任务依旧迫切,未来仍有加息可能。他预计,年内存贷款基准利率可能还有一次0.25个百分点的上调,下一次加息的敏感时期是年中前后物价涨幅较高时期。
同时,市场对于3年期央票即将重启也有不少猜测。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4月公开市场到期资金激增导致存准率再次上调,4月货币市场到期资金超9000亿元,通过公开市场发央票或正回购,虽然也能净回笼部分,但还是难以完全对冲过量到期资金,故上调存准率在意料之中。此外,4月热钱流入还会不少,即便上调0.5%存准率,还是不够完全对冲,故预期央行不久将发行长期央票。此前,由于一二级市场利率倒挂,令央票发行一度受阻,3年期央票自去年12月起停发。
新兴经济体加强合作对抗通胀
不容忽视的是,除了物价、居民收入等国内因素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也带来了较大的输入性通胀。自去年三季度以来,国际流动性过剩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输入性通胀的压力持续不减。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进口铁矿石、棉花、大豆等平均进口价格同比上涨31.7%。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PPI同比增长7.1%,其中3月PPI同比增长7.3%,创下30个月新高。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交织多样,既有国际流动性过剩原因,又有中东、日本等地缘政治和自然灾害原因,也不乏部分国家紧握大宗商品定价权和金融市场投机炒作,因此,应对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应以紧缩货币流动性为主,此外还需配备必要的行政手段。”在王军看来。
他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是很多新兴经济体目前面临的难题,因此,新兴经济体之间应加强展开协作,共同应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一方面,部分国家可以形成新的共同体,设置共同体内的贸易规则,加强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解除固有的合作障碍,如虽然巴西是铁矿石输出大国,却因为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三巨头的价格形成了垄断,造成了贸易阻力,应在共同体内化解和避免这种阻力。如俄罗斯、中国是石油输出和消费大国,自几年前俄罗斯通过石油管道向我国输送石油每年1500万吨。开辟多元化进口市场,避免过度依赖传统的大宗商品输出国。另一方面,可以多设立自贸区,开展本币结算,避免美元结算体制下,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货币贬值带来的过剩流动性。最后,利用地域资源优势,择区建立大宗商品期货交易中心,并做好大宗商品期货交易金融监管,逐步获取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
国际能源机构公布石油市场月度报告表示,原油需求有减缓迹象。业内人士表示,地缘政治未扩散到其他中东国家,原油短期再次大幅冲高的可能性不大。在许多信息的“协作”下,国际油价上周跌幅逾2%。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研究员唐建伟认为,国际大宗商品未来可能有所收敛,部分经济体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