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公布的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现,已有12个省、市、自治区把纺织明确列为“十二五”发展方向。这12个省、市、自治区分别是江苏、安徽、河南、湖南、广东、陕西、宁夏、新疆、四川、河北、天津、青海,其具体表述如下:
江苏
改造提升制造业。着力优化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让更多的“江苏制造”上升为“江苏创造”。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继续实施“百项千亿”技术改造工程,加大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力度,重点促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改造提升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产业,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
安徽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巩固壮大纺织服装、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加快皖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优先安排重大能源项目在皖北布点,着力提升煤电、煤化工等资源型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农机、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
培育壮大进出口主体,稳定纺织品、农产品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扩大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河南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更好发展。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以化工、有色、钢铁、纺织服装产业为重点,加强技术改造,提升工艺水平,开发精品、拉长链条、降本提效,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万亿元。
湖南
提质升级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推动装备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增值环节延伸,促进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等原材料工业向高新化、集约化、清洁化和循环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服装纺织、特色轻工等产业的加工度和附加值,逐步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精深加工为主转变,由横向覆盖到纵向提升转变。
广东
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培育区域国际品牌,在五金家电、建筑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领域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大企业集团。采取“一镇一策”等方式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鼓励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拟制定。
陕西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基本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巩固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扶持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优势,提升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促进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现代农业对农民增收的引领作用。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西安纺织城搬迁改造为示范,推动纺织行业全面提升,争取国内先进技术装备的比重达到80%,服装生产比例提高到25%。
宁夏
推动园区集聚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五大十特”工业园区集聚效益,确保完成投资宁东基地310亿元、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60亿元、石嘴山陆港经济区60亿元、中卫55亿元和太阳山五大工业园区47亿元,银川德胜、灵武羊绒等10家特色园区投资和总产值分别增长30%和20%以上,夯实宁夏自治区招商引资的大平台,形成新型工业的增长极。进一步做好工作,全力争取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落地开工。
新疆
大力发展轻工业,加快纺织工业“两城七园一中心”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集中,引导园区建设实现布局优化、产业聚集、用地节约,完善基础功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承载能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特色对口援疆园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四川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
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分别是装备制造业、钒钛钢铁产业、汽车产业、石化产业、纺织产业、轻工产业、有色金属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
河北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材、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产业,重点发展壮大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天津
加快提升优势产业。推动石油化工向精细化工、轻纺、建材等下游产业链延伸,确保300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
青海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培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油气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特种钢、特色纺织和生物医药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