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出口增长较快,同时进口增速放缓,2011年4月,中国贸易顺差意外由3月份的1.39亿美元大幅飙升至114.23亿美元,超出市场预期的3倍。而此前,市场调查中值约30.5亿美元。4月贸易顺差突增是在人民币汇率加快升值、中国持续紧缩银根的环境中取得的。
海关总署5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2,999.5亿美元,增长25.9%。其中出口1,556.9亿美元,增长29.9%,刷新了去年12月创下的1,541.2亿美元的历史纪录;进口1,442.6亿美元,增长21.8%。
正逢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此数据可能再次成为美方惯用的“把柄”,用以激发当局对中国货币政策的不满。不过,人民币汇率和外贸顺差一直被欧美主要西方经济体错误地强扭在一起。中国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已达27.3%,但贸易顺差仍持续走强,显然两者之间并无绝对相关性。
事实情况是,4月份的出口基本符合预期,但由于进口疲软,导致贸易顺差远超过预期。主要大宗商品进口均出现放缓,铁矿砂及其精矿、成品油、钢坯及粗锻件、废铜等商品,4月进口增速较3月均有20个百分点左右的回落。这表明中国持续的宏观调控政策已产生作用,使得内需出现放缓。
4月贸易顺差大增,使得一季度以来的累计逆差得以扭转,1月至4月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02.8亿美元。不过,与去年同期相比,累计顺差下降了32.8%。但调控形势可能令今年中国的总体贸易顺差回落有限。中国商务部报告同意,外贸仍将呈现顺差格局,但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有望进一步下降。
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数据看,前4个月,中国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总值增幅低于平均值,且进口增速远高于出口增速,而与东盟双边贸易比重增长。一方面,数据结果有利于缓解发达国家对中国逆差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中国出口贸易寻求多元化,再次印证可以用来摆脱对传统欧美市场的依赖。另外,在进出口比重中,加工贸易比重下降,而一般贸易上升较快,这对整个进出口结构有向好支撑,且这样的改善也将令出口延续较好的长久增长态势。
而对中国政府而言,乐意看到的是加工贸易比重下降,这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就业问题。过去,中国货币政策在人民币升值方面“瞻前顾后”,主要在于难以确定对外贸企业就业的影响,而为数众多的就业在加工贸易领域。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中国加工贸易占贸易总额47.3%,而现在仅为36.3%。对此,我们可以看成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在部分关键出口领域的良性改善和突破。
经过数年的结构调整,汇率对加工贸易的影响已大幅下降,中国外贸对汇率产生了较好的韧性,顺差与人民币升值同时发展将是常态。正如周小川在此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的表述,中国对汇率的波动已“习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