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东莞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发现,珠三角的企业确实遇上了比2008年更严峻的困难……
“倒闭潮”传言再次笼罩中国沿海制造业。
香港人袁先生到广州市增城投资、工作已有20年,他经营的广州卡尔服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尔公司”)去年刚搬入增城新塘镇的厂房。增城生产的牛仔服占全世界牛仔服产量的六分之一,而近期媒体报道称这里有大批服装厂倒闭。这让袁先生颇多狐疑,在他看来,现在企业的日子的确非常难过,但“倒闭潮”倒还没有到来。
为此,《中国经营报》记者在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东莞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发现,珠三角的企业确实遇上了比2008年更严峻的困难——人工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银根收紧……在以制衣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出现个别企业倒闭的现象。而很多高新科技企业则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融资的瓶颈仍然让他们最为头疼。
收缩规模 艰难度日
“从去年10月至今,制衣行业生意一直在走下坡路。公司出现亏损。我们的产品100%出口,以前利润率能达到10%,但现在订单的利润率为5%,再减去人工费上涨和汇率带来的损失,实际上已没有利润。”袁先生说,“这两年制衣行业的日子比金融危机时还难过。”
在袁先生看来,之所以很多企业还能苦苦支撑,并没有出现2008年金融危机时成批倒闭的局面,与这些企业的交易方式变化有关。由于担心欠款收不回,所以棉纱、棉布等原料供应商已取消之前赊账一个半月的方式,而改为一手钱一手货的现金交易。“因为制衣厂不能赊欠原料供应商的钱,所以也不会出现以前被追债而破产倒闭的现象。”
然而,如此一来的后果是,制衣厂的生意规模也因现金流紧张而缩小了。“以前100元做300元的生意,现在300元做100元的生意。”袁先生感叹。而由于厂房是租来的,这让他没有固定有效的抵押物,也难以从银行融资以解决生产资金紧张的问题。
在制衣业,像袁先生这样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另一家牛仔裤生产企业的老板说,他在制衣行业7年,数今年生意最不好,他已动用以前赚的300万元支撑今年亏损的生意。他向记者透露,增城确有一些小制衣厂,由于没有足够资金,已有部分倒闭,因而当地的劳动纠纷也增多了一些。
不过,来自增城统计局的数字显示,1至4月,增城的工业用电量增加9%,而被冠以“世界工厂”称号的东莞也正在实行“开五停二”的工业企业限电措施。用电量没有萎缩的现象,一般被认为能说明当地整体工业经济在正向增长,因此并不会出现企业“倒闭潮”。
“其实每年都有一批小企业被淘汰,这是市场行为。”一位地方官员认为,产业升级不可避免会淘汰掉一批实力弱的企业,但与内地不同,珠三角的小企业倒闭不会影响到当地就业,所以不需太担心。
同样是制衣业,东莞的常平伟鹏针织厂的黄老板表示企业仍有不多的利润。他拥有一栋四层厂房的产权,去年他从银行贷款购买了一批新的生产设备。四层的工厂里,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工作。
不过,“今年订单下降了30%,去年这时候货物堆积,走路都难通过。”黄老板说,因为担心失去客户,今年他的一部分订单是靠自己主动压价接下来的。
“现在有30%的订单是零利润,70%的订单有3%~5%的利润。”据他介绍,这部分零利润的订单是去年10月和11月接下的,当时预估人工费将上升15%,但实际上却上升了20%;预估原材料价格上升10%,实际上却上升了15%~20%;当时以为订单会有5%~10%的利润,现在却变成零利润了。
6月2日,邻镇中一家大制衣厂关门倒闭,这让黄老板也十分忧心。据悉,这家企业有300多台设备,厂房占地十几亩,表面看来红红火火,可是其70%的订单的亏损额都达到10%。
“整个行业叫苦连天,接下来两三个月的订单情况都不好。现在比2008年还困难。”黄老板感慨道。这种困难正是2008年的“后遗症”——天量的贷款后货币紧缩,企业艰难度日。
记者在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东莞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发现,珠三角的企业确实遇上了比2008年更严峻的困难……
新旧产业:融资老大难
去年和前年黄老板都从银行贷款用于更新设备和购买原材料,通过担保机构,贷款成本接近10%。“当时用这个利率融资,公司还有利润赚,但如果是现在贷款就会亏5个点。今年我们资金还是很紧张。不过,因为今年贷款利率很高,我就没有再考虑贷款了。”
某股份制银行的公司业务部总经理告诉记者,在珠三角,银行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最低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5%,一般上浮30%~50%,也即是达到8%~10%的利率水平。如果加上担保费的3个点,传统型的中小企业要支付这么高的利息有较大困难。“传统企业的利润一般是5%左右,这么高的贷款利率一般传统企业根本还不起。好多客户都跟我哭诉资金紧张,今年收紧信贷,可能会使一些中小企业倒闭。”
东莞市一家台资电子厂的老板说:“同行应该都很困难。当地的企业是一个链条,如果先有部分经营不善的企业倒闭,爆发出来,就会形成倒闭潮。”不过他表示,目前没有看到这样的迹象。
珠三角另一部分有实力的新兴企业与传统企业面临同样的困境: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订单利润下降。不过,这些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生存,而是如何能更快地发展。现在它们最大的问题是扩张需要的大量融资遇上了今年银行紧缩信贷的政策。
“因为没有抵押物,我们拿不到银行贷款,只能靠自有资金来维持。”位于广州市的广富包装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富包装机械”)总经理蔡文很苦恼。
广富包装机械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下,在政府统计局被定义为“规模以下企业”。同样的“规模以下企业”,蔡文手上共有八家,包括食品、化工等行业的机械制造,它们大多是以“广富”命名。即使是在目前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蔡文经营的这些企业仍有不少订单。
“这几家企业,我们共投入自有资金3000万元,每年资金运转3次,可做近9000万元的生意。”蔡文算了一笔账:如果资金允许,可以把生意做到1.5亿~2亿元。而现在全厂有200多人,人均年产值40万元,如果资金充足,人均年产值能达到60万元。
“我们公司改制近10年了,一直没法从中资银行拿到贷款,即使去年从渣打银行申请100万元的贷款最后批下来只有30万元,贷款利率超过10%。”
现在,蔡文仍在努力从银行拿到贷款,但他说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一个致命硬伤就是没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物。广富包装机械的厂房位于广州市区内的海珠区,但这儿的厂房是租用的,其在番禺等地的厂房也是租用的。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深圳市捷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能”)身上,“我们签了许多合同,想贷款600万~700万元扩大发展,找了很多银行,但因为没有有效的抵押物,银行都不愿放款。” 其副总经理张健荣说。
创立于2007年的捷能主要研发生产同轴宽带接入设备,24名员工去年创造了272万元的净利润。不过由于企业买原材料要付现金,而客户付款拖款严重,回款一般都要拖上一年,因而现在资金周转较紧张。
东莞威旺电子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徐昌国也反映同样的融资困境:“承受一成的贷款利率对我们来说没问题。”该公司近两年投入较多资金来研发LED节能灯等新产品,较之旧产品,该产品有较好的议价能力,然而公司目前资金较紧张,由于没有物业作抵押,希望能通过设备折价50%抵押的方式来获得银行融资。但至今尚未能跟银行谈下来。
目前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融资,成本一般在10%以上,已然不便宜,就算如此也仅有少数企业能获得融资。
某股份制银行对公业务部总经理告诉记者,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较大,而且做大客户业绩提升较快,所以银行更愿做大企业,对中小企业通常敬而远之。虽然近年来珠三角扩展了中等偏上企业的贷款业务,但小企业风险更大,所以放款还是较难。
记者调查的企业反映,融资问题是年年提,年年解决不了。今年这种收缩信贷的大环境下,这批急待资金扩大发展的新兴企业仍难解决这一问题。
记者了解到,之所以到目前为止珠三角还未出现大规模的“倒闭潮”,也得益于很多企业已经采取了许多应对困境的方法:通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回避人民币升值问题,引入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争取更多高端产品的订单,企业从外销转型内销、设备更新……
而现在的情况下,“倒闭潮”最可能出现在那些没有核心技术的中小传统企业身上。它们有部分已面临零利润,甚至亏损的局面。前路如何,仍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