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企业“倒闭成潮”,珠三角的企业还好吗?
近期,记者大面积走访了珠三角区域内东莞、佛山、江门、中山等地的多家中小民营企业、行业协会和有关政府部门。
据调查,企业倒闭的现象的确存在,但受访者均表示未出现大规模的“倒闭潮”。不过,由于生存艰难,亏损面扩大,部分企业减产的现象却是真真切切地存在。
有不少企业老板担心,如果环境继续恶化下去,“倒闭潮”的传言恐怕会在下半年成为现实。
东莞中小民企过着“苦日子”
东莞定佳针织服装有限公司的老板“失踪”了。
该公司位于东莞市寮步镇药勒村的厂区一片狼藉。工人覃先生跟着定佳的本地老板韩浩林打拼了20年。厂是老板建的、30亩地老板也买了,从石龙坑起家,现有四间工厂,“如今舍家弃业太不可思议了”,覃先生说,想不通。
寮步镇劳动局和寮步镇药勒村委表示,定佳公司倒闭的原因是“经营不善”。记者获悉,韩浩林“失踪”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其误判了形势,资金链断裂,无力应对。
韩浩林的“失踪”并非个案。
今年4月以来,本报收到东莞老板“跑路”的线索明显增多。涉及企业遍布寮步、大朗、石碣、厚街、桥头、虎门、石排、大岭山等多个镇街。往年,此类现象仅在春节前才会出现。入夏,本应是东莞多数行业传统的订单“旺季”。
东莞美丽华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连庆说,当地的工厂出现普遍减产的现象。虎门雅美服饰开发公司董事长郭正忠反映,“大约有一半的服装厂减产了。”拥有200多家会员企业的东莞市电子行业协会秘书长尹建文表示,会员企业中,二成企业有减产情况,三成企业比较困难。
实际上,政府官员对这种现象并非毫无察觉。
日前,东莞市府副秘书长任新合在该市第十次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协调会上说:“东莞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全省工业经济盈利增长在今年一季度也呈现出‘增产不增收’格局。”
“减产风”席卷珠三角
日子难过的不仅仅是东莞的中小型民营企业。
近期,记者大规模走访调查珠三角各地各个行业的中小民营企业。调查发现,“比金融危机时更凶险”的说法频频出现,几成业界共识,而减产成为企业们的应对选择。
佛山各类五金加工企业过万家。多间小厂称,利润低至历史低位,有订单也不敢接。拥有6000多家企业的纺织服装业也是佛山传统优势产业。三水佳利达纺织染有限公司年产值超过10亿元。去年,该公司的订单多到要外派给外面七间厂来完成。而今,董事长姚颖看着70多台(约占两成)的机器停下来了,心里不是滋味。
据称,该公司的订单比去年减少三成。而这种状况跨越已经持续了三个月,6月份,也还没盼到有起色的征兆。
面料生产企业,今年开工率普遍不高。
多间张槎中小型针织厂反映,今年以来,订单量减少了一半以上,旺季不旺。而5月以来,尽管还未完全进入淡季,开工率却已降至三成,相比往年,淡季更淡。
中山广隆电器公司主要生产外销的电烤箱。
今年前五个月,该公司竟然连一个货柜的货都没凑齐。广隆电器出口负责人冯泽权说,企业选择了减产,“最起码不用加班,不少出口中东的小家电企业也这样”。
佳利达纺织染有限公司董事长姚颖盼望下个月会有转机。
他的理由是,3-6月份,订单都是减少的,市场上的库存量随着时间推进会慢慢减少,“客商应该是时候再来下单了”。不过,他表示,“也有可能继续疲软。”
倒闭未成潮且看下半年
近两个月,长三角盛传企业出现“倒闭潮”。
根据记者调查,珠三角的企业的确存在倒闭的情况。但大多数受访者的看法跟惠东县中小企业局局长陈少波的人士相同:“有企业倒闭,也有企业开业,这是正常优胜劣汰的结果”。
陈少波介绍,制鞋业是惠东的支柱产业。虽有数十家小型制鞋企业倒闭,但在全县5000多家制鞋企业中,毕竟只是少数。更何况去年底还新增了400多家制鞋企业。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表示,佛山陶瓷企业“有十多家小型陶瓷厂转手的消息,但都是通过股权转让的形式转手,没有倒闭。”佛山的部分五金行业小厂难维持,但还未呈现大面积倒闭,仅小部分工厂转手经营,或者关停生产线。
江门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梁文昌称,个别企业关停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优胜劣汰。“水泥行业则因为政策原因,并不是因为成本压力减少引起,也不具代表性。”
东莞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高玉鹏认为“倒闭潮”和“停工潮”是媒体夸大。但他也反映,原材料成本上涨、招工难等情况,对企业确实有影响。
不过,在记者的调查过程中,有很多企业老板认为,如果形势再恶化,“倒闭潮”的传言也很可能会变成现实。东莞莲盈无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金辉预言:“东莞工厂倒闭应该会在下半年普遍出现。贷款更难,钱更缺了,企业体力也耗得差不多了,倒闭的现象就会很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