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芳:接下来一个问题是问H&M徐女士的。棉价上涨了,从零售商的角度市场对棉制品的需求是不是有变化?作为H&M这样的大企业,你可以采取一些组合的战略把这个成本进行控制,小企业怎么办?小企业会不会就被你们这样的大企业打压,会退出市场,竞争力下降?
徐逸卿:第一个问题,关于市场对于棉的需求是不是有影响。其实刚才高女士已经问过类似的问题,棉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不可代替的,很多休闲的、贴身的衣服必须要由棉来生产。所以我觉得大头应该不会有什么变化。可能有一些棉产品的东西会被粘胶替代,有些混纺的东西我们会调整一下混纺的比例。但是总体来讲,棉的主导地位应该是不可撼动的。另外根据前面很多专家的报告里面也显示,其实相当大比例的消费者还是愿意多花一点钱去买天然纤维的东西,所以总体市场应该还是乐观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就是大企业的生存有他的方法,小企业怎么样做,这确实也是一个问题。刚才说到我们的产品在零售的价钱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就是并没有让消费者明显的感觉到我们的零售价钱有变化,其实我们自己公司也是吸收了很多的涨价压力,我们也降低了自己的利润空间。小企业是不是也能做到这一点,可能没有这么大的缓冲余地。
另一方面,其实我倒是想针对刚才问朱女士的一个问题,整个市场的转移补充两句,我觉得和第二个问题也是有关系的。确实我们的服装市场很多订单都在往东南亚转移,作为零售商,我们自己深有体会,因为我们在东南亚也有生产基地,也有产品办公室。最明显的转移就是大数量的、低难度、低附加值的产品首先被转移掉。但是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公司在欧洲其实也是有生产基地,也是有产品办公室的,当中国的产品向东南亚转移的时候,欧洲的产品也在转移到中国来。这就是说我们中国的企业其实面临的是一个结构的调整,因为欧洲产品和我们转出去的产品区别是对这个时尚的反应更加快,设计感更强,技术含量更高,生产周期更短,可能订单量更小。我们国内中小企业怎么样面临这个危机,可能要做好这个转型,从被动的接单做大量出口的单子到加强自主设计,加强产品技术含量,进一步跟国际流行要接轨。
高芳:这也是我们这次会议的议题之一,怎么样从贴牌到品牌,从制造到创造产业升级的一个问题,如果你长期停留在只是给人家做加工,你只赚取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这种情况长此以往在市场中肯定非常艰难。
还有一个问题问徐女士,您刚开始介绍的时候谈到了一些,比如这一轮棉花价格上涨将近一倍,作为棉制服装价格上涨多少?您刚才谈到,这个东西是不同的档次服装也是不好计算的,比如说一个没有品牌的低档产品,可能对高棉价消化能力比较差。作为H&M你们的棉制服装上涨了多少?
徐逸卿:我们公司的产品面实在是太广了,我没有记住这个数字,但是我的同事她记住了,我们有一个统计,面料上涨14%,零售价没有这么高。我们最近开了一次会,好象谈到应该在5%以内。
高芳:你们的消化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徐逸卿:对,各道环节,我们的供应商也给我们让利,他们也缩减自己的利润空间,我们公司自己也会缩减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