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10多年时间里,随着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低薪工人融入全球经济、生产出大量廉价产品输往美国,美国通胀率下降了。
棉花价格上涨等因素抬高了美国进口服装的价格,而中国消费者自己的购买量也已经增加。图为中国陕西省一家纺织厂。
这个趋势让美国消费者产生富足的感觉,并通过抑制消费价格的上涨,帮助美联储(Federal Reserve)得以用低利率推动美国经济增长。
这样一个时代似乎已经结束。在美国,进口商品价格正在攀升,成为通胀压力的一个来源。从鞋子到汽车零部件再到饰品,国外制造的很多日常用品在抵靠美国码头时都标上了更高的价格。
美国刨除石油的进口商品价格在过去两年上涨了8%,相比延续20年的降价趋势是一个历史性转变。如果把因为全球需求和中东动荡局势而出现价格上涨的石油包括在内,这个涨幅还要更高。
近几周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这种压力有所减轻,但有迹象表明,随着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的劳动者争取到更高工资、并成为急于花钱的国内消费者,美国进口商品的涨价压力将长期存在,难以摆脱。
包括这种变化在内,一种更大的改变正在重塑美国经济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并带来相应的苦痛和利益。多年来,美国消费者尽享廉价进口商品之利──廉价的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汇率保持低估。这进一步扩大了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
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美国需要减少对进口商品的消费,把更多的美国商品和服务出口到国外。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为实现这一转变创造了条件。
汇率在其中扮演着一个角色。华盛顿一直敦促中国允许人民币升值并鼓励国内消费,而中国在这两方面都已经有不同程度的作为。人民币六年来兑美元上涨28%。美元贬值有利于美国出口企业,但人民币升值和中国国内因内需造成的物价上涨,给美国的消费品价格带来了上涨压力。
《华尔街日报》的Angela Yeoh发自北京的报导。这些变化尤其明显地体现于衣服和鞋子。美国劳工部(Labor Department)的数据显示,过去17年里,美国服装消费价格有13年呈现下降。而现在,零售企业和制造企业都发出了在适当时机涨价的预警,涉及产品包括耐克(Nike)运动鞋、恒适(Hanes)内衣、Abercrombie & Fitch和Polo牌服装以及Ugg牌鞋子等。
关键因素在于,一定程度上受发展中经济体国内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棉花价格已经大幅上涨。中国劳动力成本、交通运输成本的上涨和人民币的升值,也在促使生产商和零售商上调价格。
截至今年5月底的12个月里,美国服装价格上涨了1%。美国衣履协会(American Apparel and Footwear Association)估计,今年秋季其成员企业的产品价格将同比上涨4%到6%。
该协会会长伯克(Kevin Burke)说,我们的产品相对于其他零售产品降价的日子已经结束了。
因此,服装价格和其他进口产品价格可能不再像过去那样能帮助美联储控制通胀,反而有可能在美联储想方设法提振泡沫破灭后举步维艰的美国经济之时,不时束缚它的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