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商务部表示中国将进一步下调包括奢侈品在内的部分中高档商品的关税。虽然财政部否认此说法,但富国基金首席海外投资分析师李军表示,降税是趋势,中国消费者在“买走世界”的同时,更要学会“赚走世界”,目前正是淘金奢侈品股票的最好时机。
中国驱动奢侈品行业狂欢
奢侈品行业近年来迎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数据显示,2010年底,全球奢侈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720亿欧元。而未来10年内,奢侈品消费总量将突破3500亿欧元。
对这一点,中国的消费者无疑感受最深。世界奢侈品协会最新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达到107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和豪华车),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预计在2012年的第一季度,中国连续度过元旦、春节、情人节消费旺季时,或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富国基金首席海外投资分析师李军表示,新兴的奢侈品消费者正在改变市场。海外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2500美元以后,奢侈品的消费将急剧上升;而奢侈品消费的增长率大概是GDP增长率的两倍。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GDP增长率达到9%至10%。这意味着,中国正带动全球奢侈品消费需求进入快速扩张阶段。
而从纵向的行业比较看来,奢侈品消费类企业的利润增速也往往更快。以中国为例,里昂证券预测未来4年消费各子行业增速最快的将是奢侈品和赌博业,增速分别可达25%和20%,远超出消费行业12%左右的增速。
消费奢侈品不如投资奢侈品
正如投资界流行的一句名言:投资你所消费的。国内投资者在购买苹果电脑的同时,不妨买点苹果的股票。
李军称,从基本面看来,与低端消费相比,奢侈品消费的投资价值更为明显。奢侈品消费领域的进入壁垒很高,竞争压力小于低端消费;这类消费品的定价能力很强,受原材料和人工涨价的冲击要远小于低端消费。奢侈品消费类公司多是百年老店,久经考验,生存能力更强。
“不俗的销售业绩与利润表现,也令奢侈品类股票成为去年表现最为抢眼的投资品种。”对比全球股市中的低、中、高端消费品股票和黄金白银投资,富国基金发现,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表现最好的是白银,其次是代表高端消费的道琼斯奢侈品指数,表现最差的是代表低端消费的指数,后二者表现差异竟然达到了约100%。
李军表示,尽管经历了前期上涨,但总体来看,海外顶级消费品股票的估值并不会太高,仍有吸引力。“比如,保时捷和宝马汽车,过去12个月的市盈率大约为9倍和9.9倍。路易威登和瑞表集团,过去12个月的市盈率也都在18倍和19倍之间。”
莫为奢侈品消费热忧虑
什么是奢侈品?在改革开放之初,墨镜和西服都当过一阵国人的奢侈品,墨镜和西服上的商标都舍不得撕下来,带着四处招摇;寻呼机和大哥大也曾是我们的奢侈品,时时把玩;私车和私房也曾或现在对不少人仍是奢侈品。所以,某物件是否奢侈?是动态的,难下定义的,相对购买者拥有的财富而言。
先说富人热衷消费奢侈品:
有坏处吗?有,此类“为财富或权力提供证明以获得并保持尊荣的消费活动”(经济学家凡勃伦语)叫炫耀性消费,会在某种程度上扭曲社会价值观,且一些富人的暴发户心态和面目,的确令人反感并“刺痛大众神经”。
有好处吗?也有。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禁奢法”代表了“君王大臣们力图监管个人经济活动的无能和想当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得更明白:“富人不奢侈,穷人将饿死。”这话听起来不爽,但细想一下,的确有些道理,炫耀性消费说到底也是消费,同样拉动经济。富人花大钱买“不值”的奢侈品,总比“葛朗台”“在家闷头数钱玩”要好许多,毕竟参与了流通。有经济学家说“一个社会可以通过富人购买奢侈品,实现财富的转移与重新分配”,这会给穷人更多的机会。也有人说,与做慈善一样,富人购买奢侈品也是促进贫富流动的一条非暴力和少义愤的“第四次分配”。
目前盛行的“未富先奢”的提法有问题,现在,主要是“先富起来的人”在买奢侈品,是“先富先奢”或“已富将奢”,不应用国人的平均收入来警告“未富先奢”。
再说穷人或不富有的人热衷消费奢侈品:
这也是当下各方批评中最为忧心和激愤的。但这似乎有些多虑了。尽管有勒紧腰带,甚至卖肾和卖身去买奢侈品的极端个例,但我们应相信,绝大多数人会正确选择“肚子”和“面子”的重要性。
多年来,奢侈品消费为何有如此大的生命力和诱惑力,就是其文化暗合了“对奢侈的喜爱是人的欲望和天性”,对此,我们当然可以用宣扬安贫乐道和艰苦朴素生活态度来调节,但也要相对承认和接受,同样不要强硬扭曲。
降低奢侈品关税虽存争议,但降价是趋势,除了经济上的考虑,客观上也有抑平和淡化奢侈品的效果。奢侈品文化的核心就是独特和炫耀的身份,LV烂大街了,效果也就没了。但富人必定会寻找新的奢侈品,如游艇和飞机,如此反复,所以,我们不要大惊小怪。实际上,过分的指责反而可能会激发人们的奢侈品消费欲望,因为“反叛”也是性格中的“奢侈品”。
买奢侈品的人无非是想证明自己,满足自尊和赢得他人尊敬。所以社会与其批评买奢侈品,不如多开拓一些不同人证明自己和赢得尊敬的路径和氛围,让人生五彩缤纷和多姿多彩。
对国外奢侈品吃香,我们要反思,我国为何缺少大品牌和地产的奢侈品,如何向别人学习,在产品质量、品牌和文化上多下工夫。
尽管我国奢侈品消费在增长,但距“大潮”大概仍有距离。即使“大潮”来了,如何切实避免此间各种花头的公款消费,才是真正要警觉的大问题。我们不要弄错了目标,总把目光盯住百姓(包括富人),小姑娘们兴冲冲才买了LV,就受到如此数落和“教诲”,是不是有些扫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