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审视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面临下游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国产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也正遭遇瓶颈期,面对这样一个充满着机遇与挑战的市场,中国缝企该如何发力?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何烨做了分析。
记者:据了解,机电一体化设备在服企备受欢迎,那么目前缝制设备企业在机电一体化设备领域的市场投入及研发是什么状态?
何烨:国内的缝制企业在研发、市场推广上的投入很大,使得机电一体化设备发展很快。电脑平缝车可谓量大面广,已在平缝机的总销售量中占到40%,而“十一五”期间这个比重只有5%不到。在特种机方面,我国也基本在所有机种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国内企业不但可以自主生产,还都实现了市场化,只有极个别机种还无法实现市场化。
记者:现在国内缝机企业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生产是否能完全满足下游企业的需求?
何烨:普通缝机方面基本可以满足下游企业的需求,但特种机和自动缝制单元如果与国外先进的品牌比,我们还有差距,起步晚,行业人才缺乏,技术相对薄弱。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人才尤其紧缺。
记者: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国内缝制企业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性能提高上是否遇到了天花板?
何烨:还没有天花板那么严重,但确实面临很大挑战。首先是在设计上,国内缝制行业之前都是“跟随式”战略,仿制国外产品,在机器原理上缺乏最基础的研究,自主知识产权很少。大量电控企业的产品都是处于“仿制”阶段,技术支撑遇到瓶颈。
这样就导致产品同质化,价格战严重,产品质量没有基本的保证。如去年市场快速回暖,大量企业上马电控设备,还都卖得很好,产品质量堪忧,这对正在发展中的电控产品也是一种伤害。
记者:价格优势一直是国产缝机的标签,但是这种优势并不能支撑它的持续发展。2010年行业回暖以来,有企业在酝酿提价,您怎么看?
何烨:之前国内产品性价比高是优势,现在国外产品的价格也在向下走,再在价格上找优势空间不是很大了。而且现在国内产品的价格没有办法支撑行业的技术进步,人才、研发、维修服务都需要投入。好的企业毛利润为15%—20%,大多企业的纯利润只有3%—5%,这样低的利润已无法保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两年企业反映要提价,协会也先后召开过研讨会,倡导应该价值回归,毕竟随着其他物价的上涨,生产成本也在飙升。但定价绝不是人为行为,是要遵从市场规律的。如果产品供过于求,或是产品同质化严重不具备核心竞争力,提高价格也就无从谈起。作为协会,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行业的理性、健康发展。
记者:您认为缝制产业要成为服装等时尚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应该如何努力?
何烨:为配合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我们产品要朝高效、节能、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要注重服装行业的具体变化和需求,如小批量、多工艺、多样化这些趋势,作为缝制企业都应该去琢磨,以提供更切实的设备服务。
在缝机行业,之前是“照着缝纫机做缝纫机”,现在要彻底转变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的产品已具有了与国外优秀产品的可比性,那么就该潜下心来从下游行业的实际需求上寻找研发方向,如面料、工艺等方面的变化。当然,在这方面,企业是主体,协会是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