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这座资本之城,以民营经济扬名海内外,又被国人贴以“炒”字大旗。其中涌动的巨量资本,始终活跃在房地产、煤矿、金融衍生品等投资领域。
资本逐利天性成了这座城市的气质。金融危机后,在4万亿刺激政策的催化下,温州资本的投资荷尔蒙更显高涨。经历了楼市的系列调控,煤炭矿业投资壁垒高筑,股市震荡下行……资本获利通途遭堵,大量温州资本逐步向借贷领域涌入,又催化出“全城借贷“的生态。
今年来,在从紧的宏观背景下,当地民间借贷利率屡屡“破位”——“高利贷”显示出狼性一面。
不过,随着链条的收紧,借贷高利亦陷入危境,泡泡开始爆破——沧桑在民间,然,吹泡泡者谁?
亿元“票主”失踪
温州市龙湾区永强辖区内的百乐家电,是近期“爆破”的又一个肥皂泡。8月底,百乐家电老板娘郑珠菊一家,突然“失踪”。
“他们一家子就躲在龙湾区滨海大酒店里,有好几个保镖守着。”被收走100多万元银行承兑汇票却没收回现金的老杨媳妇,抢着说。
据称,9月2日,几名债权人代表还在这个酒店里跟郑珠菊有过一轮谈判,但无果。之后,郑就避而不见了。为了掌握郑珠菊一家行踪,有人在酒店外驻守,并偷偷跟踪郑珠菊等人,见他们的车子绕着酒店转了四圈,最终进了这家酒店。“肯定还住那的。”“跟踪”的人说。
此前,郑珠菊被传携款“潜逃”。
有知情人士透露,郑珠菊等人被称是“非法经营”,已经被“公安网”追缉了。但是,记者电话向温州公安局龙湾分局的一名警官了解,称此事处于保密之中,详情不愿透露。
郑珠菊是通过银行承兑汇票“敛财”的。
一份债权人提供的控告书上显示,“被告人”总共7人,“都是郑珠菊一家人,儿子、女儿、儿媳妇。他们全家都在以帮人兑换银行承兑汇票集资,儿子在上海开有一家担保公司。”
控告信显示,郑珠菊等人系个体经营户,之前对外宣称,他们因业务经营需要,需要大量承兑汇票支付货款。
其操作的方式为,郑珠菊等人对外收取银行承兑汇票,承诺45天内兑换成现金。在这个期限内,兑付的现金双方不收付任何利息及相关费用。一般有此需求的客户想减少融资成本及缩短票据的贴现周期,也乐于将承兑汇票送往百乐电器行让郑珠菊等人代为办理。
债主老杨称,郑珠菊之前陆续以这种模式代为贴现过两次,建立了一定信用基础,于是7月份将150万的承兑汇票交予她,当时只打了一张字条。没想到原本承诺45天贴现,过了时限人竟然“失踪”了。
郑涉及的债权人名单共有300多人,相关银行承兑汇票登记总额超过亿元。这批人要求公安机关在追究郑珠菊等人涉嫌“非法经营罪”的同时,再追加“涉嫌诈骗罪”。
郑珠菊是依靠银行承兑汇票融资。“这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在民间无法获得借贷融资的前提下,承兑汇票是一种选择。”另一债主杨先生表示,之前郑珠菊很讲信用,到期就按时打现钱过来。但今年8月份开始,就开始要求拖欠几天,后来8月29号全家“失踪”了。目前,还有257万元的票据没有给钱。
另一受害者老汤(化名)也表示:“郑珠菊态度很好,口碑也不错,我们也才会相信,就放心把钱给了她。从去年年底开始,郑就会拖欠或者要求宽限,今年8月份就回避,月底去找的时候已经找不到人了。一打听才知道,郑珠菊卖家电的多家店面全部都是9月2号就到期了。”
的确。9月2日,郑珠菊的百乐家电关门了。一众债权人相互了解才发现,单单自8月初以来,郑珠菊就收了价值超亿元的银行承兑汇票。
多位受害者证实,郑珠菊的大儿子在上海合作开有担保公司,进行放贷业务。郑珠菊的二儿子范超在经营房地产。而郑珠菊本人开始的确是做家电经营,近几年开始炒房地产。
一个债权人文先生认为,平时感觉郑珠菊一家很富有,豪车可能有十来辆。她自己不会开车,两个儿子三十岁不到开的都是路虎,她丈夫有两辆车,两个儿媳妇开的也是名车。这也是大家比较信任她的一个原因,觉得自己那点钱她不会还不起。
“这事儿,近期算不了什么大的新闻。”当地一名媒体记者认为。因为,自从在4月份发生系列中小企业主落跑事件之后,进入7月份,又一波“跑路”事件集中爆发。
记者将爆发的案例进行收集,发现大大小小的企业主落跑或者“玩失踪”事件不下20起,牵涉到的债权人或者放贷人起码千人以上。
“落跑”事件引得人心惶惶。最为“敏感”的,则为王晓东事件。
龙湾“挤兑”潮
10亿?40亿?还是48亿?关于“创投”人士王晓东的集资额度,虽然当地媒体没有任何报道,但传言暗流涌动。
8月3日,温州当地有知情人士向记者爆料称,王晓东的“房产投资+创投+担保借贷金额已经公开的有10亿元之巨,这名‘创投’人士现在处于警方控制之中。”
记者从多名接近此事件的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爆料者所称的“创投人士”王晓东,此前从温州土地部门的公务员下海,在温州和上海等地分别开设有投资咨询公司。上述这名知情人士要求记者了解详情后,沉默一段时间。并解释称,这是因为王晓东的资金链尚在自救之中,这次其实只是以“自首”形式向警方寻求庇护。
在记者刚刚获知消息的同时,王晓东被“警方控制”在位于温州市区龟湖路的龟湖饭店。一名做过债务登记的债权人透露,“我们和王晓东还有过一轮洽谈。”
据称,王的大批民间借贷的资金也来自永强区域。实际上,王晓东向警方“自首”,是因为遭受了各路资金的“挤兑”。
这并非是一笔小数额的资金催收。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其中仅两笔被催收的资金就达亿元。一名核心人士透露,“(王晓东)资金还是有的,只是一时转不过来,否则还约债权人谈什么呢?只是投资出去的资金一时无法收回而已,这样一下子蜂拥而来的催收,必然会导致资金链断裂。”
所幸的是,王晓东目前的情况似乎有所缓解。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警方对王晓东已经解除“控制”。
资金层级图谱
一叶知秋。实际上,王晓东所遭遇的挤兑风波,正在温州民间借贷领域集中出现,而永强则最为突出。
像王晓东这样的“大佬”,并非是谁的资金都会拿,他们会根据信任度,设置不等的资金额度吸金。
比如从事服务业生意的王老板手头的资金是150万元,他并不熟悉王晓东这样的大佬。他把资金给了永强的表哥,月息为1.8分。其表哥原本是做皮革化工生意的,并没告诉王老板借钱何用。王老板从别的亲戚处了解到,表哥其实借钱并非用于本业经营。他获得王老板等亲友的资金后,以2.5分的利息给丈人去做房地产开发。
但是,王老板又从别的亲戚处打听到,表哥丈人的房地产项目现在根本没上马,实际是将汇集的资金去放息获利,利息更高,达到月息3分到4分不等。
“但最近表哥顶不住风头了,自己觉得压力大,上周就把钱要回来退还我了。”王老板认为最近的高利贷出事确实太多,100万收不回,如同地上掉了张5毛钱一样,鲜有人问津。“没上亿集资额度的事件爆发,永强人都懒得打听。”
“如果是直接的借贷关系,在温州传统上就比较普及,也不会出现系统性的风险。怕只怕经过了中介的获利环节,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风险。”温州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认为。马目睹温州民营经济发展数十年,曾任原温州市委政策研究所所长,现被称为“温州私营经济之父”。
马津龙前述的直接借贷关系,在温州已经不是主流,而是层级分明。前述王老板,就是这个层级生态上的底层资本提供者。随着资金流越汇越大,利率通常也会越来越高。
“我也不想去追究那么多,我就认定表哥,至于他怎么获利,那是他的事。”王老板这样的人在温州非常普遍。在“表哥”之后,资金的借贷关系慢慢超脱了亲情与友情基础上的借贷关系。王老板的真实资金流向信息,就在“表哥”这一层面隔绝了。
而处于资金层级最顶层的,就是王晓东式的创投“大佬”。
根据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下称“人行温州中支”)调查,这种民间借贷创投式的集结模式形成了温州资本民间借贷的典型模式。
借贷之城演变
如王晓东等人的身份,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PE人士,而是各类民间资金汇集的操盘手而已。如今,由于宏观政策和市场形势变幻莫测,这些操盘手们对高利获得的民间资金无法获得相应的利润。
“近期接到的这类案件比较多,前两天代理的几个案子都在龙湾区永强区域。”浙江光正大律师事务所律师、银行培训师林达称。
如果说,温州是近期全国民间借贷融资链断裂最为显著的区域,那么龙湾的危情则是重中之重。
永强一带是皮革产业的集中区域,近来由于环保要求,大批企业停业,产业链条上的企业经营大受影响。王老板表哥的皮革化工生意也每况愈下,企业利润不断削减。永强百乐家电的案例阐释了借贷人或者企业主在此宏观背景下,融资链越卷越紧的困境。
温州“全民借贷”的传闻,着实并非毫无依据。
在温州,几乎80%以上的家庭介入楼市投资。然而,在一波又一波楼市调控政策的出台下,民间资本开始转向。6月份,人行温州中支在区域金融市场做过一次监测,得出的结论是,温州民间放贷意愿强烈,民间借贷已成为楼市后的首选投资替代品。
实际上,楼市“限购令”的出台如同给温州资本套上了紧箍咒。炒楼资本向借贷领域来了次大幅度转身。这一特点自上半年开始日益明显。
据温州市房管局数据显示,1-5月份,温州主城区二手房交易量基本呈现萎缩态势,5月份交易量更是同比下降31.48%。
在同一个时段,人行温州中支的民间借贷监测统计同时显示,选择房地产投资的占比则较上季大幅下降5.25个百分点。
这说明楼市资金在大量流出。但并没有流入银行储蓄。“傻子才会去存钱,物价暴涨,利息哪跟得上CPI的脚步呢?”温州政府机构人士叶先生也在此大势下,将原本要到杭州购房的50万元首付款出借给了一名开担保公司的朋友。
同样在5月份,人行温州中支监测到民间借贷综合利率为24.38%。当地民间借贷意愿继第一季度创出新高后持续保持攀升势头,并首度超越其他投资方式,成为最合算的投资方式。
在最合算的投资方式中,选择民间借贷的储户占到了24.5%,较上季度提高4.75个百分点,同比提高11.25个百分点,而选择房地产投资的占比则较上季大幅下降5.25个百分点。
不过,如今,准备收回借贷资金的不在少数。不仅一些企业主在回收资金,记者从温州当地一个工薪阶层的圈子里了解到,10名放贷者中,就有6人已经收回,4人在准备收回。
恐慌来自哪里?
今年的4月,是借贷人资金链断裂爆发的起点。同样以温州龙湾区为例,当时江南皮革企业主黄鹤逃跑,引起了放贷人的警醒。当地借贷资金的回笼潮由此开始。
紧接着,温州铁通电器合金实业有限公司资金链断裂倒闭。这家改制于2001年前身为温州市龙湾区达华机电设备厂、建厂20余年的企业,在当地同样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惊慌的情绪开始蔓延。8月2日上午,龙湾宁城的宝业皮革公司老板又“消失”,又一家老牌企业出问题了。“都是融资链出现问题。”当地一参与债权债务处理的政府人士私底下透露,这些企业主或多或少都有参与担保公司、房地产等领域多面出击的投资行为。
温州借贷,去路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