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数据显示,8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288.7亿美元,同比增长27.1%。其中出口增长24.5%,进口增长30.2%,当月顺差178亿美元。专家表示,尽管8月进出口同比增速乐观,但是增长蕴含很大的价格因素,而且出口出现了环比下降。再加上当前国际经济复苏形势复杂,外部不确定风险增多,这都会导致未来。外部风险加大,国内各项成本也集中上升,双重压力或将推动外贸调整拐点的加速来临。
中国的商品正在越来越贵,这使得近期关于中国制造业优势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前不久瑞银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分析计算了2011年上半年美国和欧盟的进口数据后,发布了一份报告。他发现中国轻工制造业的份额开始下滑,从曾经的50%减少到了48%。而受益者包括孟加拉国(对美国出口增加了19%)和越南(对美国出口增加了16%)。安德森谈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时说,2011年上半年“似乎是一个很令人信服的转折点”。
出口企业遭遇四大困境
1、遭遇贸易壁垒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保持高位,已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2010年我国共遭遇贸易救济调查66起,涉案金额71亿美元,发生纠纷的对象不仅来自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也来自于巴西、阿根廷以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其中既有针对我国传统优势产业的,也有针对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10年中国出口约占全球总量10%,而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约占全球案件总数的35%。
7月20日和8月14日,欧盟和美国相继对玩具实施新的安全标准,这对中国相关出口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有企业表示此次危机比2008年金融海啸还厉害。据海关数据,东莞玩具年出口额约20亿美元,八成以上的玩具都出口欧美。最致命的还是增加的各种成本。
2、成本上升
成本压力推动价格上涨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出口竞争力下滑,国外客户积极寻找替代供应商,将订单转移至其他更为低廉的地区或国家。据了解,目前在浙江等省的纺织服装行业已经出现了小范围的这种现象,客户将一部分订单转到越南、孟加拉等周边国家。
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市场大宗商品需求有所增加,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美元持续走低,巨额资金受投机因素和避险因素驱使,大量涌入大宗商品市场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
企业普遍反映,除了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高,助推了总成本的上涨外,其次便是用工成本。用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一般为10%-15%左右。它的上涨成为成本增高的第二大来源。“今年工人工资由去年的1600元/月提高到今年的3500元/月,涨了一倍多。而工资占成本的比例约为10%。总的算来,占比较大的原材料成本和工资成本的上涨使得实际总成本提高了20%多点。”浙江义乌智博圣诞工艺品厂马老板说。
3、人民币升值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广交会上出现了一个词:“短单”,也就是3个月之内交货的订单。第109届广交会订单中短单占90%,长单仅占10%。如此高的短单比例为近年罕见,对出口企业来说很难有计划地安排半年的生产;对海外采购商来说,到时断货赶单都来不及。
国际金融危机后,广交会上短单剧增,是因为采购商对后市存有疑虑,下单谨慎;而现在短单比例如此之高,倒不是采购商不舍得下单,而是出口企业担心汇率和政策调整,加上成本持续上升,他们只敢接短单。
4、 融资难货币紧缩考验外贸企业
今年以来,央行已两度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持续收紧流动性的货币政策背后,连锁效应正在显现。记者在广交会上采访发现,融资难、融资成本大增,与原料、劳动力成本上行等因素一道,成为外贸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经营困难。
“融资方面面临的形势严峻。”格兰仕集团助理总裁刘贵中告诉记者,目前企业融资难度明显加大,一方面银行给予企业的贷款授信额度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加息以及利率上浮令贷款成本显著增大。刘贵中透露说,格兰仕当前贷款利率较基准贷款利率上浮20%至30%;更多的中小外贸企业则是反映贷不到款,即便能贷到,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至50%。详细>>
出口企业摆脱困境方法论
如何看待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抓住机遇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主办的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500强企业论坛上,专家们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
1、 转型
尽管经济学家声称,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仍在,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早已有了转型升级的紧迫感。
用友长伴管理咨询公司市场经理陆平近期频繁接触了众多外贸企业。他告诉记者,为了维持市场份额,一部分企业开始挖掘国内市场;还有部分企业开始着力开发自有品牌,他们前来咨询如何开发销售渠道、如何经营自主品牌。
部分成功转型、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家向记者坦言,现阶段可谓是调整的关键点,企业不得不迎接挑战,找到新的核心竞争力。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凌兰芳介绍说:“企业不妨先从中端品牌开始做起,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以及科技含量。”详细>>
转型三招:目前义乌圣诞用品企业的转型主要从转变销路、转换产品和转变生产方式等方面进行的。不少专家认为,转变销路属于企业“微转型”,真正的“大转型”是转换产品。这也是企业转型的关键所在。企业只有不断地转换产品,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走“人无我有”的道路,才能真正获得高利润。
2、“人民币结算”期待提升外贸议价能
国际贸易汇率的不稳定及人民币汇率持续攀升的压力,让很多出口企业面临诸多贸易难题。在109届广交会上,很多参展企业将目光瞄准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据悉,今年一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3603亿元,已占去年该业务总量5063亿元的70%,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顺利开展,充分体现了市场对于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现实需求。
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通知中明确,河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的企业可以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吉林省、黑龙江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企业开展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范围,从毗邻国家扩展到境外所有国家和地区。至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
3、海外建厂
在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张书林看来,虽然目前还不能作出全球经济是否“二次探底”的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欧美经济的疲软,已经对我国的出口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张书林对此建议,出口企业要积极应对人民币升值可能带来的出口变局。“有实力的企业可以采取创立自主品牌、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等长远发展策略。”“如果进出口商自己没有工厂,价格上就没有优势,和国内其他供应商的竞争力弱。”刘阳如是说。
谈及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话题,身为上海复星集团掌门人的全国人大代表郭广昌显得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2010年是复星“走出去”的试水阶段,2011年这一战略将加速度推进。像郭广昌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将视野投向了海外市场。随着自身实力的成长,民营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跨国并购等领域的触角也正在不断延伸。本报记者日前先后采访了郭广昌等5位业界人士,他们畅谈经验,分析问题,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把脉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