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淮海路大商场和徐家汇港汇广场的一些品牌专柜,时尚一族花费三四位数购买的最新款牛仔装、女装或者皮装,说不定就是从离此不远的七浦路服装市场“批来的”。
30年来,苏州河以北的七浦路与周边的南京东路、四川北路、淮海中路三大商圈泾渭分明,七浦路在很多市民的印象中就是“低档、路边摊、假冒名牌”的代名词,为了改变这一根深蒂固的“偏见”,新七浦服装市场正在从品牌一级代理向自主品牌服装批零转型。
记者近日走访市场了解到,上海新七浦服装市场1100余家商户中,一年来已诞生84个自主品牌,且开始在上海繁华商圈“登堂入室”,有的品牌还打入了港汇广场等大商场。
一位对七浦路品牌极为熟悉的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事关品牌形象塑造,所以这些品牌不会透露自己的“七浦路血缘”。“但我肯定,淮海路大商场里是有从七浦路走出来的牌子,而且质量非常好。”该人士表示。
以销定产减少库存风险
在七浦路商圈,樊德贵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既是商铺业主,又是经营户,如今被业主推举为新七浦服装市场商会会长。他回忆,1979年9月,一些商贩利用七浦路靠近火车站(当时叫老北站)的便利条件,自发在七浦路销售小商品。这些沿街所设的地摊、手推车和钢丝床,就是七浦路商街的起源。
近年来,七浦路的一些商户从代理品牌走向了自创品牌、自办工厂之路。上海新七浦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陈俊透露,新七浦对1100多家进场商户明文约定:凡开发自主品牌的,在店铺租金和税费上可享受减免。一年来,新七浦已涌现出II元素、杰妮特、皮魔、淑景等84个自主服饰品牌,其中,在新七浦二楼只租用了10平方米店铺用于出样展示的“皮魔”因为从面料、设计、生产、销售都实现了自主经营,很快尝到了甜头,去年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就连上海几大商圈的高档百货公司也纷纷前来要货。
樊德贵也是这84个商家中的一位,此前他是“老爷车”上海地区一级代理,但品牌商对代理商严格的区域限制制约了企业发展,也促使他萌生了自创品牌的愿望。目前,樊德贵的自有品牌“FOX ZONE”(狐狸地带)商务休闲男装已成功打入沪上大商场。
“我目前采取的供货方式是‘以销定产’,就是店内有20个畅销款备有限量现货,另外10款只是样品。若客商看中畅销款,可现场提货并可在一周内追加货品;若看中其他款,我也可在一周内供货,大大减少了库存风险。”樊德贵认为,84个自主品牌迅速得到市场承认并打开局面,对市场内的其他商户会起到比说服教育更有效的示范效应。自主品牌在销量上也许在短时间内与做一级代理相比,不见得有多大改变,但利润却大相径庭,自己既做品牌商又做批发商,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利润更丰厚,消费者拿到手的价格也比原来便宜。
批发与零售尺度难把握
不过,在转型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批发与零售的尺度,也让七浦路很多小老板颇感头疼。
昨天6点多,记者来到新七浦服装市场四楼的Lala时装店,只见30余平方米的店铺内堆满四五十只黑色大塑料袋,几无立足之地。店主章卫庆说,这些黑塑料袋里装的都是各地老主顾提前预订好的秋冬女装,一会儿就会来取。“现在正是最忙的时候,8点后再来,你就看不到这些打包服装了,下午就已挂在长乐路、陕西路的店铺里上架出售了。”他指着三面墙上出样的数十款Lala女装说,这些都是他请上海本土的年轻设计师自主设计的,每件批发价300元以上,款式好、更新快,长乐路、陕西路的时装店也来进货。“有些消费者听到风声,直接寻到我店里来买衣服,因为价格至少便宜一半,但这些消费者通常都被我赶走了,一则早上太忙没时间接待,再说买个一件两件还要讨价还价,嫌烦。”章卫庆说。
在新七浦实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汪伟国眼里,七浦路能走到今天,最大的槛是上世纪80年代初。此前,有人形容在七浦路“只要有个脸盆、一条毛巾就可以赚钱”,于是许多无证摊贩的出现使市场秩序一度混乱;税费和管理费过高,使经营户越做越亏,挫伤了积极性;同时江浙两省的专业市场纷纷建立,各类税收和管理政策又相对七浦路市场来的宽松,吸引了一大批业主奔向他处,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七浦路市场发展进入低谷,最少时只有经营户229户。面对困境,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及时调整了措施,同时借着政策对非公经济不断鼓励、扶持的东风,实行了定额税费、简化入场手续等5项优惠措施,使市场起死回生。
汪伟国认为,如今向自主品牌服装批零转型,是七浦路能否在上海提出打造国际购物中心、国际一线品牌纷纷进入、时装消费需求向品牌化个性化升级的新节点上“破茧而出”的一道槛。“我们除了向安于现状做华东总代理、上海总代理的小老板们做思想工作,通过减免税费鼓励他们争做品牌商、打造自主品牌外,还在努力增加零售比例,以提高七浦路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汪伟国表示,他们希望今后的新七浦能够形成这样一个“分时工作制”,即早晨5点至11点专营批发,下午3点后开门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