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纽约时装周每年举办两次,2月举办当年秋冬时装周,9月举办次年春夏时装周。纽约时装周每年吸引观众逾23万人次,为纽约创收16亿美元。
时装周数字1:为纽约贡献16亿美元
前天看见这样一组数字,“纽约时装周每年吸引观众逾23万人次,为纽约创收16亿美元。”短短一周250场秀、数以千计的模特、坐在秀场前排的耀眼明星、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买手、媒体以及对时尚圈感兴趣的人,从世界各地千里迢迢赶过来组成了纽约时装周这盘大菜,而这盘大菜的标价竟高达16亿美元,可以说,每一个直接或间接关注它的人都可能为这16亿美元的收入做出了一份贡献。
四大时装周里,纽约一向以商业性著称。相比巴黎的艺术化、米兰的创造性、伦敦的新形象来说,纽约时装周所展示的设计大多走实用的商品化路线,T台上那些主打款直接就可以扒拉下来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日常衣着时装化,名师加入大众品牌设计--这种平易近人、可随时出入女人衣橱的平民气质,是纽约时装周的特点。它的考察标准很简单,就是产品能不能被他们的买手所接受,其并不在乎品牌本身做过哪些秀,是一个多大规模的品牌。因此,纽约时装周也吸引了众多的国际一线买手参加。
去年的纽约时装周将发布地点转移到了纽约林肯中心的Damrosch公园发布,这告别了它自从1993年以来上百位设计师在布莱恩特公园的帐篷内举办发布秀的岁月。据报道,Damrosch公园有更大的展示空间,可以为更多的设计师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为此,主办方还特意将林肯中心内的一条地铁线路改名为“时尚专线”,为时装周助兴。这一点倒是与中国时装周很相像,将主场地移至798内发布,中国的时装周也相当于有了一个自己的主场。
时装周数字2: 30个国家 23.2万名传媒人观秀
回顾时装周的历史不难发现,建立世界级别的时装周所需要的无非是两样东西--时机和金钱。在时机上,纽约时装周的传统就是“打头阵”,每年的四大时装周,都是以纽约时装周的高调亮相宣布“时装周马拉松”的开始。
另一个要考虑的是经济问题。设计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在纽约办时装秀,当然希望能够得到充分的媒体曝光率,在纽约时装周上,每年都会有来自大约30个国家的23.2万名记者和编辑争相报道这一服装界盛事。当然,比曝光率更重要的则是实际的订单。
时装周数字3:800多家时装公司 17.5万员工 薪水总额100亿美元
在主办方的心里,纽约时装周不仅仅是关于时装,更是设计师、买家、媒体共通有无的生意平台,一季超过16亿美元的商业收益和无限扩大的全球媒体效应,甚至令政界要员也对时装周表示出热情。一项洛杉矶经济发展署的研究调查显示,时装周无疑会给城市带来巨大收益。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说:“纽约时装周创造出了逐渐在城市中蔓延的兴奋。” 在纽约,时装业是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产业。整个城市共有800多家时装公司,员工数目多达17.5万人,薪水总额达到100亿美元。
一名政要这样形容时装周的产业意义,“时装周的意义重大,但并不容易驾驭。”当被问及什么才能让这个城市办好时装周时,他说是“临界质量”。临界质量是指知识技术积累到一定的临界点,新技术就会跟裂变反应一样爆发,并剧烈扩展。“如果它仅限于一个小团队,那么时装周根本发展不好,它需要更多人参与,包括各个产业的领导者。”
改进品牌商业化运作模式
拥有众多设计师、造型师和服装公司的北京,已经走过十年征程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却仍旧显得青涩有余,摆在眼前的这个问题,值得北京思考。中国国际时装周与国际各大时装周的区别在于其商业模式,也就是商业落地的问题。买手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职业,在销售渠道中还不是进入主流的职业。
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发展初衷,是让消费者观赏、理解、呼应的行为,举办时间也是一个原因,一些品牌在时装周做发布之前,已经开过了产品订货会,所以再做发布没有更多订货和直接销售的职能,而更多的仅仅是展示功能。商业化运作的程度不高,专业观众的参与程度不深都成为中国时装周的诟病。
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完整时装产业链
毕竟,时装之都是北京的未来定位之一,而中国国际时装周也一直号称在努力追赶着世界水准。如何把时装周打造成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并联合旅游局把每年的时装周盛典打造成为一张城市名片,值得业内人士深思。
新媒体化多渠道的品牌营销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尽管纽约时装周尚未提供完整的直播,然而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微博名人与网络写手开始跻身秀场前排的VIP席位。既然我们不是专业买手,不是专业设计师,我们也无法亲临现场,那还是考虑通过各种博客、微博等一切技术手段观看这场16亿元的大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