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国棉花协会在京召开全国棉花形势分析会。来自国家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地方棉花协会及棉花、纺织企业代表近20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充分交流,从宏观、微观等多方面共同回顾2010年度棉花市场情况,分析预测2011年度形势,并提出政策建议措施。中国棉花协会会长周声涛最后讲话,他从三个层面深刻分析了棉花形势、纺织行业前景,提出了建立棉花产业长效机制的思路。
首先,应从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看待2010年度棉价的大起大落。中国棉花协会成立八年经历了两次大的棉花行情波动,即2003年度和2010年度,其中2010年度波动幅度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其原因除产需缺口等因素外,主要是资金流动性过剩。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国际、国内出台一系列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催生泡沫经济,国内外棉花价格暴涨。随后,国家调整政策遏制通胀,全年度9次调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5次调高存贷款利率,加上国际市场影响,造成棉花价格大幅下行。因此,这一轮棉价大起大落,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大环境,不是产业链各方不作为,而是难作为。只有在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才能有现在稳定的局面,临时收储政策的出台,遏制了棉价的进一步下滑,否则将挫伤农民植棉积极性。
其次,要对我国的纺织产业有信心。我国是棉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2000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比例占外贸份额的20%,至2010年下滑到13%,目前基本稳定在这一水平。现在纺织品服装份额占国际市场约1/3份额,这个趋势短期内很难改变。一方面,尽管周边国家竞争力增强,短期内很难替代中国,纺织企业虽然存在困难,但大企业情况总体较好,中小企业一遇到机会也会很快恢复,外贸前景依然看好;另一方面,中国有十三亿人口,离不开穿衣,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因此,越是困难的时期越是要抓住机遇,不能唉声叹气,通过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创立名牌、提高档次,获得发展。
第三,要建立棉业发展长效机制。中国棉花产业链比较长,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在棉花产量能满足国内需求,缺口是两头在外,如果中国农民不种棉花,纺织企业将丧失话语权。农产品总体供不应求,棉花价格回到过去不可能,关键是认真研究怎么办。今年对棉农收购要明确两个方面,一是不能打白条,二是不能低于收购参考价。棉花面积主要取决于价格,稳定在8000万亩需要政策支持,要保持合理的粮棉比价关系。当前中国农村有两个问题亟需解决:一是农民自治问题,二是合作问题。实现现代农业必须走合作的路子。
周声涛会长希望各级棉花协会不要做样子,摆架子,要认认真真为中国棉花产业做些实事,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