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国外媒体今天撰文称,随着团购行业逐渐走向成熟,推广和人力成本都在迅速增加,不仅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纷纷倒闭或出售,就连Facebook等大企业也削减了对这类业务的投入。
以下为文章全文:
行业洗牌
团购行业已经吸引了数百万美元的风险投资,除了Groupon和LivingSocial等市场领头羊外,还催生了大量的模仿者。但该行业现在开始经历洗牌。
根据美国团购聚合网站Yipit.com的数据,今年以来,在全美530家团购网站中,有将近三分之一(170家)已经关闭或被出售,不仅是Scoop St和RelishNYC等小网站,就连Facebook和Yelp等希望利用自身庞大用户群推广团购业务的企业,也已经撤出了这一市场。
Scoop St联合创始人大卫·安布罗斯(David Ambrose)表示,团购行业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军备竞赛”,大企业通过大量资金吸引订阅用户和数以百计的员工,从而加大其他网站的追赶难度。Scoop St已于上月被竞争对手BuyWithMe收购,但并未披露具体收购金额。
成本上涨
这一系列变化源于团购行业成本结构的转变。由于团购网站可以从团购交易中抽取分成,因此创建一家团购企业只需要一个网站、一些电子邮件和愿意提供折扣的本地商家即可。但随着行业逐渐成熟,这类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在飙升。
具体而言,吸引订阅用户的成本过去两年间大幅增长。虽然吸引早期用户不需要开展太多的推广,但要继续吸引其他消费者,并从一众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却需要花费更多资金。
例如,市场领头羊Groupon今年6月提交的公开文件显示,如果以实际参与过团购交易的订阅用户数计算,其2010年第一季度每名订阅用户的获取成本为7.99美元,2011年第二季度则飙升至23.46美元。
总体而言,Groupon今年上半年的营销成本为3.787亿美元,远高于去年同期的3550万美元。很多小型网站没有与之竞争的财力。
人力因素
与此同时,团购网站所需要的销售人员也越来越多。监管文件显示,Groupon在北美共计拥有990名销售人员,一年前仅为201人。LivingSocial发言人表示,该公司的销售人员也从去年同期的191人增加到目前的700人。
Groupon销售人员的人均年薪约为3.5万美元。知情人士表示,如果计入佣金,销售人员的年薪最高可达10万美元。小型网站通常只能聘请很少的销售人员,而且只向其支付佣金,因此也就无法与大型团购网站的待遇相提并论。
安布罗斯表示,Scoop St没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应对团购业务不断上涨的成本。尽管投资者2009年承诺向其注资1000万美元,但他最终只获得了120万美元。等到2010年上半年,他花费了20万美元推广费用,但却无奈地发现,消费者要么干脆不参与团购,即使参与团购也无法成为回头客。
Scoop St被出售时已经拥有5万订阅用户。“团购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安布罗斯说。
失败案例
与此同时,现年31岁沃里德·卡巴兹(Wleed Khabbaz)也于2009年10月开始凭借3万美元信用卡借款筹办RelishNYC。他于2010年5月推出了RelishNYC,几个月后又发布了RelishCharlotte。
卡巴兹将所有的钱都投到了网站开发上,因此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推广业务或聘请员工。由于要与4名销售人员分享利润,因此他每笔团购只能赚到大约100美元。
为了吸引更多商家通过他的网站发布团购交易,卡巴兹于2010年6月将分成比例从50%下调至20%。很多时候,他根本不收取任何分成。他甚至还推出了一些仅有四五美元的交易,但却无法从中获得足够的利润。
卡巴兹表示,没有推广,根本不可能吸引新的订阅用户。RelishNYC每次团购吸引的用户通常都不超过20人。在今年4月关闭网站前,其订阅用户约为1万人。
“我根本不应跟风进入这一行业。”卡巴兹说。
大型网站
即使是规模较大的网站也遭遇了类似的问题。Facebook今年4月开始测试自己的团购服务,但该公司的团购销售团队规模一直不大。虽然Facebook拥有众多合作伙伴,但仍然不足以吸引其继续投资。该公司已于上月宣布终止团购业务。
Facebook发言人表示,出于对未来发展的考虑,该公司将专注于其他社交体验,而非团购。
与此同时,美国商铺点评网站Yelp也于上月宣布缩减团购业务规模。该公司CEO杰里米·斯托普尔曼(Jeremy Stoppelman)表示,将把团购销售团队规模削减一半。
斯托普尔曼表示,当Yelp将加州伯克利的团购交易信息发送给旧金山等周边城市的订阅用户时,会引发用户的不满。相比而言,Groupon和LivingSocial则会根据不同地区的用户定制“超本地化”团购交易。
斯托普尔曼还补充道,团购行业“面临着一些真正的挑战”。但他拒绝发表进一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