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望望艳阳高照的天空,李文文紧锁几天的眉头终于舒展了几分。“连阴近一周,今天总算出了太阳,不过今年的棉花想丰收很难啊!”昨日,正在地里抢收棉花的高青县种棉大户李文文叹息道。
阴雨作怪 棉花品相大打折扣
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暖意融融的阳光倾洒在一望无际的农田里。昨日,被阴雨遮挡了数日的骄阳终于露出久违的笑脸。在我市最大的种棉户,高青县常家镇刘坊村棉农李文文家的50亩棉花田里,她正只身一人在地里忙活着为采摘做准备。
“一周前,这里的朵朵棉花就像天鹅绒般雪白雪白,如今轻则发黄,重则直接发霉了。”看着天气转晴,昨日清晨李文文不到6点就来到自家棉田里,抢收部分已开花的棉桃。
“本来,今年应该是个丰产年,与往年相比1亩地能多产70斤—80斤,现在正逢开花期,这场降雨的到来不仅降低了产量,更降低了棉质,”李文文随手摘下一个已经发霉的棉桃心疼地说。记者看到,这个开花的棉桃经过雨水拍打后,原本的白棉已呈现橘红色,也失去了蓬松的棉质。李文文向记者介绍:“雨水主要影响开花的棉桃,这种就属于受害较严重的了,幸亏今年的棉花开花期普遍推迟,现在地里约有2/3还尚未开花,只要不再阴雨就能保住品质。”
“雨花棉”伤农 棉价重回低位
4.1元/斤,这是今年高青棉花的开秤价,与去年高位运行的棉价相比,几乎打了对折。
“企业不敢收,棉农不想卖。这就是现状。”高青县棉办副主任韩凤云分析,棉桃被雨淋后导致变色、变质,形成俗称的“雨花棉”,这种棉花价格本身就低了不少,再加上本地棉农往往习惯将棉花全部采摘后囤积一段时间等年底再卖,而棉商也想多多观望,等棉价稳定再收。“现在急需棉花的本地企业大都到天津、东营等地收购,就淄博本地而言,对棉花的需求其实是远远大于供给的。”韩凤云称。
“绝对不是惜售,只是想节省人工,直接一次采摘完成一起卖掉。”李文文这样解释棉农囤棉的苦衷。她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从整体棉价来看:去年棉花最高价突破7元/斤,而今年开秤价仅4.1元/斤,根本望尘莫及;从棉花品质来看,受阴雨影响,今年每亩棉田产出的500斤棉花约有1/5发霉变质,这些棉花售价很可能跌破3元。此外,还有每亩地约200元的人工费。“往年都要采摘至少3次,今年为了节省点人工费,只打算集中采摘一次,最后尽量等个合适的价位一起卖掉。”李文文表示。
“经济账”难算 或将影响种棉热情
天气灾害的影响,重回低位的棉价,让棉农李文文很是无奈。她与丈夫商量着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明年或许会将自家50亩棉田全部改种玉米。
去年9月,本报刊发《棉价翻番涨 有喜也有忧》一文时,记者也曾来到棉农李文文的棉田里,实地调查采访棉价高位运行给棉农带来的收益。与当时满心欢喜,将棉花高价卖掉的喜悦相比,如今她的脸上堆满愁容。“现在人工费太高,再碰上个棉花最怕的阴雨天,收成太难预料了。”已连续种植了5年棉花的李文文表示,自家的老棉田产量也已有所下降,改种玉米从另一方面讲还能改善土壤环境。
2010年全县仅8万5千亩棉田,2011年却直接突破10万亩,这是高青种棉面积在一年内窜长的数据。不难分析,去年棉花的一路高价运行,激发了农民的种棉热情,如今棉价重回低位,像李文文这样的种棉大户已经有所动摇,这笔难算的“经济账”是否又会再度掀起新一轮的“改种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