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年中开始,市场已经逐渐为欧债、美债甚至日债的阴云所笼罩,对于海外经济减速的忧虑与日俱增,但是,目前反映实体经济状况的国际贸易形势并未受到影响。
然而,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让本以为下半年会有所好转的外贸企业,神经又开始绷紧了。那么,这些企业对于2008年的记忆还将重现吗?而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中国的贸易投资形势又将如何变化?这一切又与中国经济的关键转型有何联系?
外贸企业绷紧弦
全球最大的保险粉生产厂以及最大的保险粉出口商柳化集团广东中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公司副经理杨小川已经开始感受到这种压力,他曾在今年7月份判断,下半年会有一个“谨慎乐观”的回调,然而现在,他却已经把“乐观”两字给去掉了。
这是一家典型的一般贸易企业,主要客户是新闻纸与纺织、化工印染行业,几乎占领了所有中国保险粉对欧出口份额。公司一半以上产品外销,其余内销;在外销的市场中,欧美市场占了一半以上,欧洲市场大概占了5%的份额。
来自欧美市场的最大两个采购季包括:暑期返校(back to school)和圣诞新年季,都发生在下半年。往常来看,这个出口高峰应该会从8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末,然而杨小川现在判断,这个高峰至多只能持续到9月末了。而目前让他担心的,是来自欧盟的订单在持续下降,从全年来看,估计要下滑20%~30%。他对目前的欧债危机影响颇为担心。“欧盟国家如果要调整政策,要么减少政府预算,要么多征税,这些对于需求都是有负面影响的。”
“有的买家,年初下单200吨,但最终会变更到150 ~160吨,而且延长了6~7月份的停车检修时间。”杨小川对记者解释说,“我总体感觉,现在比2009年的情况还糟糕。一方面,现在买家信心不足,买的很谨慎,也怕买多了,回去压库存;另一方面,近一段时期,欧元贬值比较快,中国产品因为通胀因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提价也比较多,欧盟买家不愿意多买。”
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海外销售公司总经理肖友元则还未感受到欧债危机带来的冲击。今年1~8月,这家行业龙头企业的欧洲市场份额占到了20%~25%,与去年相比,销售额还有10%以上的提升。但是现在的情形,唤起了他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的记忆,肖友元担心,欧债危机会在9月份以后,开始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几年前的金融危机,直到2009年年中开始影响到格力电器,到2009年10~12月开始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国外客户明显减少,订单下滑了20%~30%,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10年下半年才迎来反弹。
“欧债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悲观情绪,首先影响的是市场信心,继而会使客户的订单更为保守,今年如果对经济持续悲观,不但会让客户已下的订单向后延,也会影响后续的订单数量。但是我初步估计,最终结果不会像想象的那么严重。”肖友元说。
这是两家典型的中国对欧出口企业。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研究院提供的材料,中国对欧盟国家出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等杂项制品。
出口影响实有限
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到实体经济的国际贸易受到影响,还尚需时日。而深度与广度,目前看来,尚不及几年前的金融危机。
国泰君安证券公司总经济师、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及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目前市场过于担心欧债、美债及日本债务问题,但是现在的全球经济可能只是短期内的缓慢下滑,并不像2008年次贷危机那样,出现短期的债务链断裂,因此,传导到实体经济尚需时日。
商务部研究院欧洲所研究员姚玲对本报记者表示,欧债危机目前影响到的国家,比如希腊,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金额都不大,影响也有限。“现在欧盟对于主权债务危机,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最坏的情况也就是希腊部分债券违约,但也不至于走向国家破产,对于中国的对欧出口影响不大。”
以欧盟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德国为例。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1年1~3月中德双边贸易额为430.5亿美元,增长20.6%。其中,德国对中国出口215.6亿美元,增长30.4%;自中国进口215.0亿美元,增长12.1%;德方顺差0.6亿美元,而上年同期为逆差。中国为德国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德国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杂项制品,2011年1~3月合计进口140.5亿美元,占德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5.4%。除上述产品外,运输设备、贱金属及制品也为德国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大类商品(HS类),在其进口中所占比重超过5%。总体来看,德国自中国进口商品大多出现增长,唯有运输设备的进口出现下降,降幅为29.6%。德国自中国进口的增长幅度也出现下降趋势,低于其总体进口增幅近8个百分点。
姚玲分析说,目前,一方面,欧盟及全球各国都在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另一方面,可能波及到的与中国贸易来往密切的核心国家,比如意大利,还是有一定工业基础和竞争力的,不至于最终破产。其中核心贸易伙伴、德国和法国在第二季度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预计下半年会趋稳,并有所反弹,因此,欧债危机对中国今年对欧出口总体影响不大。
她认为,现在的情况已经比2008年好的多。经过金融危机期间两年的洗礼,中国外贸转型和企业内部竞争力提升,都已经有一定进展,不会再后退到两年前的大幅下滑的境遇。
“现在从政府到企业,心理上都有了应对危机的准备,可以预期目前紧缩政策的持续稳定,以及企业还将继续转型升级。”她说。
贸易摩擦迎高峰
然而,另一个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将不可避免:新一轮贸易摩擦高峰即将来临。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9月的例行发布会上对在场记者指出,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对中欧的经贸合作势必带来一定的影响,除了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带来的内部消费投资进一步疲软,可能会直接影响双边贸易增长。还有一点,欧盟内部随着危机的愈演愈烈,压力会增大,和中国的产业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双边的贸易摩擦可能会加剧,这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不利。
最新的例子来自8月11日,商务部网站发布了一则来自商务部驻意大利经商处的预警信息。预警援引欧洲当地媒体的报道说,欧盟正准备通过高关税的方式对抗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
商务部驻意大利经商处的文章就此表示,今年以来欧洲经济逐步被欧债危机推向冰冷深渊,但中欧贸易却增长迅速,凭着劳动力成本等获得的竞争优势,中国出口的商品越来越多,但欧盟对此的抵制也越来越多。
该预警称,这一举措并非空穴来风,在去年11月欧盟公布的未来5年的全球贸易新战略蓝图中,就特别强调贸易的竞争性,希望以贸易促进欧盟国家的经济增长,解决居高不下的失业率问题。
美国世强律师事务所(Steptoe & Johnson LLP)华盛顿总部负责贸易及反垄断的合伙人埃里克·埃莫森对本报记者预计,在未来的9到12个月,中国出口企业将面临一个反倾销和反补贴的高峰。他建议,中国企业可能需要转向更加依赖内需和消费的模式。
对华投资缓增长
与外贸企业的担忧相比,另一个更为明显的苗头,则出现在欧盟对华投资领域。
从今年4月开始,美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开始出现20%左右的下滑;而欧盟27国则从5月开始,对华投资从之前的同比增幅20%以上,迅速放缓至个位数的增长。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今年1~8月,欧盟27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45.62亿美元,同比增长仅为3.28%。
这不禁唤起了金融危机之后,从2008年10月开始,中国吸引外资连续10个月负增长的记忆。
从波士顿咨询集团(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获得的报告显示,今年以来,美国对华投资持续下降,但是中国市场来自西欧的投资金额还将持续上升。
报告指出,虽然今年欧盟的制造业工人工资增速放缓,但是由于工会缺少灵活性,对于劳动力市场以及金融体系的变革举步维艰,导致生产力水平进一步下滑,此外,欧洲没有太多对于离岸工业的贸易壁垒,仍将依赖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保持对华投资上升的趋势。
中国欧盟商会秘书长丁凯也曾对本报记者指出,中国市场对于众多欧盟企业来说,成本优势已经退居其次,接近中国内地及亚洲巨大的内需市场已经成为最大的比较优势。欧盟在华企业普遍都比较乐观。“虽然他们面对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压力,以及监管环境带来的挑战,但仍然看好‘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大服务业发展等项目带来的巨大商机。”他说。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何曼青则指出,不排除在第四季度或明年初,再次出现欧盟对华投资负增长的情况。而即使出现,也未必是坏事。
“欧债危机必然制约企业的融资能力,从而进一步制约企业对华投资的能力。”她说,“然而,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中国吸引外资的总体情况不错,即使下滑,对于现今处在整体调结构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也未必是坏事。”
事实上,这也符合全球资本的流动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外国直接投资(FDI)更多地从发展中国家流出也是一个趋势。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最新发布的报告,2010年,从流出区域来说,发达国家作为对外投资主体也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已经从2003年前的9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