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中山装、旗袍、唐装,哪种衣服能代表中国的国服?中国的国服应具有怎样的特点?针对这些大众关心的问题,拥有国内一流服装学科研究实力的东华大学日前组织专家开展了相关研讨,从历史、设计、文化等多个维度对“国服”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
国服“应需而生“
包铭新是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服装艺术设计学科的教授、博导,长期从事服装史论研究。他认为,服装是国家制度很重要的一部分。“国服是一种制度化的服饰,通过服饰穿着,从视觉上展示国家、民族、个人的特定身份。”
“虽然统一中国人的服装有难度,但这样的讨论对提升国人文明素养具有正面的意义,而且对国家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包铭新看来,中国的国服用任何一种已有的形式都不能全权代表,“中国的国服不是一件衣服,而是系列服装,既要有中国特色,要用中国服饰元素标志中国人的国籍和身份,还要按照不同场合、时间、对象分类穿着”。
包教授坦言,国服的推行,对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的多样性与个体间的差异性等问题都是需要正视和解决的。“在价值多元和强调个性的当代中国,强制推行肯定不合适,应该鼓励更多大众的关注和设计师、企业的参与,大众慢慢接受了相应的理念和设计,国服才会应需而生”。
建议建立“国服库”
刘晓刚教授是我国服装艺术设计学科的第一位硕士、博士,曾带领团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世博会等设计职业服装,如今建立有全国首家职业服研究所,正着手职业服研究,定期向国内外发布职业服流行趋势。他认为,国服是一种象征性服饰,它的设计是个难题。
这位曾经的全国十佳设计师表示,国服有别于行业制服,其设计目标是让设计结果最大程度地得到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广泛接受和普遍拥戴。这是国服得以应用推广的自身前提条件。为此其设计过程应在广泛征集民意的基础上,对构成国服的诸多元素进行一定的规定,从而利于人们对国服的识别和评价。
国服是一个整体的系列服饰概念,刘晓刚建议,为了使国服适应不同的礼仪场合和气候变化的需要,既体现国服使用的规范性,也增强国服穿着的集合效应,在设计之初,除了考虑男女服装区别以外,还可尝试建立系统化国服款式库,形成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冬到夏、从简到繁的系列化国服系统。同时柔化国服的识别性元素、植入民众自愿加入的因素,让大众更乐意接受。
国服要符合当下穿衣习惯
“其实今天人们热议国服,现象背后并不是就服饰来讨论服饰,而更多体现的是大众对中国服饰礼仪尊重的回归,对中国服饰文化继承与发扬的期盼”,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的教授卞向阳这样表示。
卞向阳致力于服饰文化与时尚产业的教学与研究,曾应哈佛大学邀请就《20世纪中国服饰时尚》等专题进行演讲。对国服,卞向阳认为应更多地侧重从文化、民众心理的层面加以分析与研究。
“任何时期的服装都是社会诸多要素的缩影和具象表现。”卞教授告诉东方网记者,“国服既要继承,通过特定的元素,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体现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同时也要创新,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遵循国际惯例,符合当下人们的穿衣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