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安徽省无为县近59万亩棉花收成将好于去年。据初步预测,全县亩均产棉440斤左右,比上年增产16%以上,总产籽棉有望超过13.5万吨。
然而,棉花喜获收成季节,棉农却难有喜悦心情言表。全国棉花价格“过山车”式暴涨暴跌,致今年新棉收购价同比大幅降低,“种棉收入少,劳动力投资不划算”,成为棉农普遍反映的心声。
无为县是全省产棉大县,植棉面积和总产量位于全省首位。由于去年棉农尝到棉价大涨的甜头,今年全县植棉面积回升到58.6万亩,比去年增加近3万亩,但比金融危机发生的2008年65万多亩仍减少约7万亩。去年,棉价似猴“上蹿下跳”。隶属县供销社管理的县棉花协会资料显示:去年9月底前,新棉收购价最低4.10元/斤,最高为5.10元/斤;而今年同期在3.80元/斤到4.25元/斤,同比下降12.5%。
“棉价低,种棉不划算”
福渡镇临江行政村农民倪合太说,今年农户在村内请人做杂工,每人日工钱60元至70元;请妇女捡棉花一天还要65元。而今年种棉花,一位棉农最多植棉5亩,需要劳动8个月时间。按今年本村亩均产量约500斤籽棉×当前收购均价3.95元,再减亩均生产成本(不含劳力)610元计算,日工钱不到29元/人。
临江村亩均产棉500斤,比今年预测全县亩均产量440斤,增产约13.6%,属于棉花主产区老种植户,约占全县产棉份额的50%左右。“棉花价格低,大多数棉农种棉不划算”,倪合太说。
“棉价下跌,种棉不如种粮”
县内外闻名的无为县“棉花高产能手” 、严桥镇福泉行政村沈素芬说:“因为棉花高产,田间劳动期更长。”去年,沈素芬和丁士勇夫妇共植棉9亩,亩均高产籽棉844斤,销售均价5.32元/斤,除去亩均生产成本(不含劳力)620元,总收入34830元。俩人从2月整地到12月收获结束,共忙碌9个月时间,每人月收入1935元,按每月实际劳动约25天计算,日均收入77.40元/人。这是沈素芬、丁士勇植棉以来获得最好收入的一年。
今年,夫妇俩人植棉9.5亩,预测亩均产量不低于845斤。但是,9月份籽棉收购均价4元/斤,再剔除亩均生产成本升到730元,俩人总收入约为25175元,每人日均收入降到55.94元,同比减少27.7%。沈素芬说:“今年新棉均价如维持现有水平,种棉就不如种粮。”她介绍说,假如我1人植棉5亩,我丈夫可独自“一年两种”糯稻和小麦计15亩,按去年两作物亩均净收入1438元算,总收入为21570元。另外,至少有10个月、250天在邻近务工。因为稻、麦两种的实际劳作时间仅需1个月。建筑缺劳力,去年日工资50元,今年最少60元,250天的收入就是1.5万元。再加上按9月份预测的5亩棉花收入,3项总计达49870元,比去年棉花最高收入34830元增收43%。然而,今年因多植棉4.5亩,且棉价下跌,又无打工时间,预计俩人今年的总收入可能比去年下降15%左右。
“棉价”应合理体现棉农的劳动价值
棉价暴涨,棉花、纺织企业利益受损。据县棉花协会调查,无为县从事棉花收购、加工的企业共有114家,去年因棉花紧俏,市场抬价竞购,导致328级籽棉收购均价高达5.7元/斤左右,折算成皮棉每吨价约2.8万元。今年3月中旬后,棉花期货暴跌,棉企销售皮棉不及,最终以持平或低于棉花成本价出库,酿成80%以上的棉企亏损逾1亿元。纺织行业去年高价购进皮棉,后因棉价下跌,棉纱亏损较大。服装行业跟风涨价,最终让消费者埋单。但是,“棉价”应合理体现棉农的劳动价值,暴涨暴跌,都违背价值规律。
2008年和2011年,国家两次启动了临时棉花收储政策,每吨收储价由首次的12600元上调到19800元,增幅57.14%。对制止棉价下滑、维护棉农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棉企按今年收储价推算、确定的328级标准棉收购价在4.20元/斤左右,难以提振起棉农的信心。进入10月上旬,全县棉企新棉交易量同比大减,棉农普遍囤棉待涨,根因是目前的棉价与棉农劳动价值存在差距。县优质棉产业协会技术辅导员何长寿说,以一位中等技术的棉农植棉5亩,亩均产量在500至550斤之间,生产成本(不含劳力)约650元,棉田劳动8个月共200天(每月25天),按县内农民工今年最低日工资60元计算,标准级籽棉收购价应在4.50元至4.80元之间。
无为县供销社参股企业万友棉业公司一位资深的业务负责人说,上世纪90年代供销社所属各轧花厂加工的皮棉,计划内调拨价每吨在1.3万元左右,计划外市场价每吨曾高达2.2万元。时隔快20年,在各种产品成倍涨价的情况下,如果收购均价仍在4.20元/斤左右,棉农难有积极性。何长寿分析说,棉农“减棉、增粮+打工”意愿较强,未来几年,棉花市场有可能通过棉农对棉花生产的自我调节,来实现其劳动价值的合理回报。
稳棉农,增信心,需多方政策给力
无为县400型棉花企业有14家。据有关企业负责人反映,棉花收储价格确定的每吨皮棉加工的综合费用为1000元,难以实施,现实是400型企业低限测算的吨棉加工成本和经营费用在1350元左右,这只能使企业保本运行。另外,通过加工发生的1%灰耗、2.5%衣亏均未作为测算的参考指标。如果加工综合费用太低,要不企业避亏停业,要不压价收购棉花。
县棉花协会反映,自棉花市场放开后,在棉企与棉农之间,已生成一支个体棉商队伍,他们以每斤棉价低于棉企1角钱,下村入户收购农民棉花,这也是“收储价”应考虑的因素。
“政策惠农,棉花比不上粮食。”丁士勇说。他拿出《农村信合存折》显示:自2008年以来,共获得稻补、麦补4次计1701.66元,而棉补仅1次105元。
广大棉农殷切期盼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科学决策,让“收储棉”成为治理棉价大起大落、切实维护棉农利益的“定海神针”;期盼国家进一步加大惠棉政策,以稳定棉农,增强其信心。
作者:李茂林
工作单位:无为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兼县棉花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