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国日报》10月12日报道:《卫报》的艺术评论员Jonathan Jones在今年5月发表了一篇博客,题为“论美食和时装为何不能成为伟大艺术”,他在文中提到,“食物就是意味着被食用,而服装就意味着被穿着。”
但是,一些服装品牌,尤其是一些奢侈品,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极其富有艺术感的。
在Jonathan Jones发表这篇博客之后几天,法国奢侈品路易威登宣布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以“艺术时空之旅”为主题的展览,展览从5月底持续至8月30日,即引来争议无数。
与此同时,瑞士顶级钟表品牌江诗丹顿在新加坡国立博物馆举办了名为“江诗丹顿典藏——源自1755年的制表传奇”的展览,其中有180多件珍贵钟表展品。
故事至此并未结束。意大利的奢侈珠宝品牌宝格丽最近又宣布了“125年意大利经典设计艺术展”,持续到今年11月。
无论是这些品牌自我宣称说这些展览“展现了150年的工艺传承”,还是“能够向观众展现自18世纪以来的钟表制造历史”,博物馆的观光客都会情不自禁地问:这些展览,是真正地展现伟大艺术,还是奢侈品的新营销模式?
在江诗丹顿展览开幕之际,一名中国记者直截了当地问江诗丹顿首席执行官陶睿思(Juan-Carlos Torres):“你认为奢侈品牌在新兴市场(比如亚洲)做展览,是一种新的推销方式吗?”
“这个问题很有趣,”陶睿思回答道,“但是我并不认为江诗丹顿的展览是一次推销行为。我们仅仅出于想要分享的意愿,(才举办这次展览。)”
新加坡国立博物馆的馆长Lee Chor Lin则有力地回击了这一疑问。她提到,“博物馆的真正目的是连接着人文历史。在我们的博物馆里,我们则用多种方式展现新加坡。我们认为观众们能从很多事情中学习到历史:包括时尚、摄影、电影,甚至是食物。所以,为什么不能是手表呢?”
有一位记者仍然对此报以怀疑态度,认为此展览不具艺术价值,Lee Chor Lin则半开玩笑式地讽刺了他:“你显然不是一个戴表的人。”
千里之外的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宝格丽展览的策展人Amanda Triossi说宝格丽的展览则不仅仅展现了珠宝。“人们总是觉得珠宝不是严肃艺术,这次展览能够改变人们的狭隘观念。”
但是,在博物馆里闲逛的王凯胜先生显然对这次展览很不满意。年近40的王先生经常来博物馆观看展览,他认为,相比一些中国的瓷器、绘画等展览,宝格丽的展览显然没有艺术价值,反而展现了一股炫富之风。
“博物馆的任务首先应该是给大众普及艺术。奢侈品所带来的生活方式能够被西方人所理解和接受,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太过遥远。此次展览甚至还需要收取10元的额外费用?这更体现了奢侈品的狂妄自大。”王先生说。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在接受《文汇报》的采访时谈及,观众对博物馆的批评在全世界都是普遍的。
“核心在于国博的‘魂’在哪里,我们的‘魂’在多样性。宝格丽在这里三四个月就走了,古代中国展在这里三五年都不会换,我们的主线没有偏移。在多样化的展览格局中,让观众进来之后有更多的选择,”陈履生说。
其理论与路易威登的展览不谋而合。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接受《中国文化报》采访时说,展出“LV”,国博看重的是其艺术理念。
“有人说它是奢侈品,没错。丝绸、瓷器、玉器、青铜器,当年又何尝不是奢侈品,但今天却都成为我们文明最辉煌的顶峰之作。实际上LV的艺术理念、以人为本的创意设计乃至诚信,都值得今天的中国企业学习和思考,”吕章申说。
《经济观察报》的记者杨婷婷有幸参观了这三次展览。她对奢侈品在博物馆做展览是否有艺术价值有一套判断标准。
“试想,如果这些展品的标签都被去掉,而它们仍能够启发人们,它们则可以成为展览的一部分,”她说。
她十分看好江诗丹顿在新加坡国立博物馆的展览,因为该展览则真正“展现了欧洲制表文化的历史”,而这一部分历史对亚洲人来说,又极其稀缺罕见。
卫报记者Jones的意见可能有所不同。在他的博客中,他试图让读者来比较一幅食物的静物图和一盘真的食物。
“图画显而易见,并不是真正的食物,因为它并不能像食物一样给人充饥。但是它激发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它抵达人类心灵深处,这里是厨师和服装设计师并不能抵达的地方。”
奢侈品与艺术的关系则有着相似的地方。一条宝格丽的项链也许能够带来美感,但是它不能激发一个艺术家所激发出的情感。
“艺术与思想相关,它是形而上之物。它所带来之物直达我们的思想。时尚和美食不能成为严肃艺术,是因为它们深陷于物质世界之中,”Jones的这句话也许是最好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