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新棉收购高峰期。去年棉花“过山车”行情仍令人心有余悸,今年是否会再次引发行业“地震”?10月14日,记者在江苏“棉花之乡”——盐城大丰市发现,无论是田间还是收购点、加工厂,都呈一派冷清,并没有出现想象中采拾交售的热闹繁忙景象。去年市场波动的阴影加上自然灾害,使得整个棉市陷入了尴尬的低迷期。
棉农惜售 期盼“拐点”出现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射在棉田上时,大丰市西团镇村民周长俊已经钻进田里寻找可采摘的棉花朵,一小时后,他抱了一兜棉花回来直摇头,“才拾了这么点棉花,看来今年要白忙活了。”
周长俊种植棉花已有28个年头,今年种植6亩棉花,“7月连续两场罕见大暴雨,8月少了‘毒日头’天气,影响了棉花最关键的生长,成熟期推迟15-20天,产量只有去年的五六成,真是‘霜打雪挨’啊。”
说到棉价问题,周长俊无可奈何地告诉记者:“今年估计要亏本了,市价最高才4.2元/斤,而现在成本都在上涨,农药、化肥等至少上涨30%以上,我们要卖到4.5元/斤才能保本。”
比照去年11月中旬棉花7.5元/斤的最高价,他的惜售心理越发加重。“去年我家棉花最高卖到6.8元/斤,平均亩产效益达2800元,扣除成本纯利润有1000多元。”周长俊说,“低于5元/斤坚决不卖。”这也是大多数棉农的心理底价,不然宁愿存到明年开春再卖,期盼价格能出现新“拐点”。
经纪人忐忑 想收却不敢收
有着10多年经纪人经验的王国平这些天也相当烦神。他蹲在自家门前,反复擦拭着一辆曾陪他运输过无数次棉花的农用三轮车,这车今年还没派上用场。
“收还是不收?”这个问题让王国平纠结不已。当天他接到消息,如东有一批硬4级的籽棉,价格为4.1元/斤,这让他心动。他赶紧拨了好几通电话给业内朋友,咨询他们的意见,可由于去年棉价波动太大,他们也不敢轻易表态,只丢给他“自己看着办”的答复。
王国平苦笑着说:“这如东的货运回来成本就是4.2元/斤左右,相当于我们本地现在3级棉的价格了。去年吃了亏,今年都不敢下手了。”一般每年他都会收20万斤的籽棉,但去年11月,他以7元/斤的高价收购了一批籽棉,过了一两天,价格立刻降到6元/斤,春节后棉花出现反弹,他将4万斤籽棉代加工,谁知道价格又往下跌,最后实在是不能再囤了,只得以每斤亏本2元的价格卖出去,共亏七八万元。
“今年我想把去年亏本的缺口填起来,原本打算趁早收购点棉花回来,哪知道今年收成这么差,本地棉农也嫌价格低不肯松手,整个棉市都不景气。”王国平说,只能看看再说了。
加工厂守闲 难为“无米之炊”
“秤静机未响”,记者在大丰发现,很多棉花加工厂冷清得很。虽说仓库早已腾清,但偌大的厂房却没有一丝棉花的踪迹,工人们多数在车间里打牌聊天。
花英俊有着集收购、轧花和纺织一条龙的加工生产线,平均每年收购600吨左右的籽棉,其中80%-90%自己生产加工,但今年厂里至今还没有收到棉花。“去年的棉花让我亏了200万元,在同行中还算少的,今年不能一味贪图数量而冒险抢购。”不过花英俊坦言,今年新棉品质不如往年,每斤4元多是他能够接受的价位,但棉农却不答应,大家就这么僵持着,收不到货加工厂也没办法开工。
省供销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去年棉花价格急涨急跌,我省70%以上的棉花流通企业亏损,所以大家对今年的棉花收购十分谨慎。据了解,很多棉企以国家出台的19800元/吨收储价作为底线,该价格似乎已成为了“风向标”。现在,棉花流通企业普遍收购慎重,棉农惜售心理严重,双方心理承受价格差异较大。数据显示,14日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计划收储2011年度棉花30700吨,实际成交390吨,成交率仅1.3%,这也反映了棉花收购企业当前两难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