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下是JackJones、Zara、CK,往上是Armani、Prada等奢侈品牌,似乎除了高级定制,国内鲜有针对28-35岁、价格介于1500-3500之间的中端男装品牌。时尚男装很“缺位”,很“无趣”。一些新兴男装品牌正试图填补这一空白,但没有强大品牌知名度之前,必须靠设计获得认可。这样的结果是,淘汰率也很高。走品牌路线还是走设计路线、向左还是向右成了困扰新兴品牌的一道难题。
品牌:只做“畅销款” 不敢突破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走过JackJones、Zara、CK的“青春期”后,男装品牌确实不太丰富。来自上海的Drill男装品牌就是为打破快时尚市场而出现的新兴男装品牌。该公司公关总监李玉麟表示:“很多品牌进商场后,为了保证销售额,只敢生产‘畅销款’,非常保守,不敢突破。”这是男装“缺位”的主要原因。
“很少在国内买衣服,经过买手过滤之后的款式实在太少了。大商场的衣服价格贵得惊人,所以我一般出国买衣服,不用交关税,价格便宜很多,款式也有很多选择。”一位消费者表示。
消费模式:“三合一”模式 畸形消费
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导致中国男士对服装没有选择或懒于选择。中国的男装十几年来已形成“畸形消费”模式。设计师叶宇轩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中国男装市场很小。男士对于服装已经形成“三合一”的程式,上班、晚宴、外出都是一套衣服,不太讲究,呆板又保守。
叶宇轩认为:“有经济实力的没有消费习惯,有消费需求的往往缺乏品位。”那些一心投入事业的CEO们一般不太重视穿戴。乔布斯数十年如一日都是那套行头––黑色高领羊毛衫、牛仔裤、运动鞋。还有一些有钱的老板以买到“A货”为荣。喜欢炫耀奢侈品的多是暴发户,而没有太大知名度的中端品牌,对于“不识货”的暴发户来说,还起不到“炫富”的作用,也少有人问津。
设计:走流行路线 淘汰率太高
设计师齐云则表示:“中端品牌很难生存,一般以走流行路线为主,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不断改变,流行性太强也意味着淘汰率很高。”这些中端品牌在没有强大品牌知名度之前,必须靠设计获得认可。他们必须保证前卫的设计和流行度,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方式,永远紧跟流行,但永远被流行淘汰。
渠道:内地幅员辽阔 难以推广
来自日本的设计师松田见证了很多中等时尚品牌在日本的崛起,即使走流行和设计路线的小众品牌,也有自己的一众拥护者。但不同的是,由于日本地域小,品牌推广得力,而中国市场幅员辽阔,难以推广。
风格:质高价优 鱼与熊掌难兼得
北京白领时装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付奎表示:“做中端品牌其实是难度最大的。”
这个阶层的消费者是最挑剔的。他们非常追求品质,既想得到奢侈品的尊贵品质,又想穿上最时尚的潮流新款,还想突出自己的独特个性,而且还不想付出高昂的价格,做他们的生意不容易。设计师既要把握尊贵品质,又不能与快时尚雷同,还不能不计成本,鱼与熊掌难兼得。即使这些都做到,而由于消费者的品位、身材不同,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很多中端品牌也放弃了挑剔的买主,而向高级定制或者奢侈品等高端方向走,即使做中端,恐怕也只是一个过渡。”付奎表示。“但单一品牌难以改变现状,可以尝试多品牌经营。”业内人士建议,好的设计师品牌是潜力股,希望将来好的设计师品牌在中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