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还“涨”声一片的食用农产品价格,自10月中下旬以来“跌跌不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胀压力。市场普遍预期,今日公布的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有望“退5”——降至5.5%,甚至更低。
自今年下半年起,全国范围内的多宗农产品价格都出现大逆转。大蒜价格出现“跳水”,生姜、白菜等更是接连探底。价格直线上涨的猪肉价格,近期也一路看跌。
近期各部门公布的监测数据更是显示,进入10月,食品价格整体回落态势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食品价格环比下跌0.8%;商务部数据显示,食品价格连续四周下跌;农业部数据也显示,10月食品价格环比9月下跌3.9%,11月第1周环比再跌0.6%。
今年7月以来,CPI连续3个月升破6%。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微博)曾表示,今年我国通胀有60%是来自于农产品。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去年以来,农产品价格、食品价格涨幅比较大,如果农产品价格继续回落,将会很快反映到CPI上。
专家普遍认为,近期农产品价格暴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胀压力。从10月起,CPI将结束此前几个月维持在6%以上的高位态势,回落到6%以下基本无悬念,拐点已确认。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考虑到10月翘尾因素与9月相比将下降0.7个百分点,预计10月份CPI同比涨幅会大幅下降0.6个百分点至5.5%。
民生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张磊更是乐观地指出,从10月食用农产品价格走势看,10月CPI同比涨幅将在5.3%至5.4%之间,预计11月和12月CPI涨幅将继续回落到4.8%和4.5%左右,四季度的涨幅将在5%以内,明年全年的涨幅将在3%至3.5%之间。
但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通胀仍不能掉以轻心。据商务部商务预报的最新分析,随着秋粮大量上市、生猪供应量逐步恢复以及蛋鸡产蛋率增加,国内粮、油、肉、蛋等主要农产品供应基本有保障,但冬季肉蛋类食品需求旺盛,预计食用农产品价格仍有小幅上涨压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副研究员王天龙认为,我国目前的通胀问题依然棘手,且短期内很难迅速解决。结合近期国际经济形势,新一轮的宽松浪潮很可能于近期出现,国内应该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同时保持政策的稳健。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则指出,由于环比数据仍然保持在高位,一旦欧洲能够避免“二次探底”、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好于预期,中国的通胀率很可能在明年年初再度明显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