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海关总署公布前10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除进口总值增速较上月的20.9%略有上升,出口增速较上月的17.1%出现持续下跌的态势,顺差收窄率也由上月的12.4%加剧至36.5%。专家称是危险信号,需高度重视。
前一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CPI为5.5%,是5个月来首跌,宏观政策是否转向的声音随之传出。在当前背景下,这组数据不仅反映了中国外贸情况,还为政策调整提供了方向。
出口持续下跌
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为2979.5亿美元,增长21.6%。其中出口1574.9亿美元,增长15.9%;进口1404.6亿美元,增长28.7%。当月贸易顺差170.3亿美元,收窄36.5%。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表示,“虽然10月份外贸进出口数据不是总体下滑,但鉴于进口情况存在波动性和滞后性,故增速略有提高并不能说明经济平稳增长。”
他举例分析,由于目前钢铁企业普遍资金紧张,对铁矿石等原材料的采购将受到抑制,铁矿石的进口量因而会大幅下降。总体来说,数据并不能说明中国进口旺盛,应该看到隐患。
他还强调,“欧债危机已经影响到了中国,9月出口数据从8月份的24.5%下降到17.1%,10月则持续下跌至15.9%,处于相当低的水平,甚至有可能跌至10%以下。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紧缩政策施压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10个月,一般贸易进出口出现734亿美元的逆差,而同期加工贸易项下的顺差为2972.7亿美元,扩大16.1%。
对此,袁钢明分析:“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进行涉外加工贸易、参与全球产业链的跨国企业。中国本土企业并没有直接参与全球产业链,其贸易是逆差。这组数据是中国对美国提出的两项针对中国的贸易诉讼的有力反击,有利于缓解国家冲突,但对于中国本身而言,会产生外汇使用困难等问题,压力还是很大的。”
从地域方面来看, 广东、江苏等7个省市对外贸易合计占八成以上,中西部出口增长迅猛。对此,袁钢明表示,由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环境改变,东部出口企业的成本上升,再加上国家政策加大对中西部投资、出口企业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出口增长迅猛,但东南沿海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占主要部分的格局不会改变。
袁钢明强调,虽然中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是中国依赖出口的现状没有改变。目前中国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中国中小企业、出口企业成本上升,经营困难加剧。这次出口增长率的下滑和贸易顺差的持续收窄是在经济形势有可能出现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宏观政策需要严肃对待并作出调整。
进出口或双回落
从贸易国别来看,中国对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贸易总额增速继续放缓,而对新兴市场国家则增长较快。数据显示,1-10月中欧双边贸易总值4669.4亿美元,增长20.2%。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3630.3亿美元,增长16.8%。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2816.1亿美元,增长17.7%。而我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2959.1亿美元,增长25.7%。
“欧债危机未来仍有可能深化,美日经济复苏前景尚未稳固,新兴市场经济增速下滑但通胀压力不减,中国外贸环境整体较为不利,出口可能在未来数月中持续走低。”交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志明如是分析。
在他看来,11月份出口同比增速可能继续回落,进口同比增速将明显回落,而贸易顺差将有所收窄。全年顺差可能在1400亿美元左右。
在昨日北京闭幕的国际金融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预计,中国未来5年进口额平均每年增长高达27%,快于同期出口额增速约5个百分点。伴随着中国的内需扩大,世界经济进一步依赖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