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召开了“2011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会议发布了《2010-2011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以及浙江乔顿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百隆东方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2005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推出了中国第一个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5年的时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中纺协的推动下,其社会责任逐渐走向成熟,同时也在积极思考与探索社会责任建设上的创新。
行业宏观环境变动中的社会责任
2010年,面临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涨、汇率波动等问题,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虽总体形势向好,但也并非一帆风顺。那么,在经济形势复杂的情况下,行业的社会责任情况又如何呢?
去年9月以来,国内棉价屡创新高,给纺织服装企业带来很大压力。去年底,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调查78家纺织企业,结果显示94.5%的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上涨10%以上,其中45.8%的企业上涨超30%。同一调查还发现,劳动力成本上涨压力增大,行业存在较大用工缺口。调查数据显示,29.3%的企业劳动力成本同比上涨20%以上,仅17.3%的企业控制在10%以内;83.8%的企业劳动力紧缺。
以工资福利为主要构成要件的人工成本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初衷之一,表明企业社会责任这一市场机制促进了劳动者待遇改善和社会总体福利提升;用工缺口的持续存在也将在更长时期内推进这一效用继续发挥。同时,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也将持续考验企业综合能力,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增加也将使得企业更谨慎投资于社会责任。
不过,从此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来看,在处理人力成本上的做法还是可圈可点。江苏丹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在各项生产成本上涨下,坚持上调员工工资,确保员工生活质量提高。据了解,员工全勤月平均工资2281元,同比增长24.98%。2010年该公司进一步完善工资发放制度,员工工资全部按时足额以货币形式发放。同时,在为员工参加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基础上,进一步为员工缴纳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在11月为全体职工办理了重大疾病互助保险。
2010年,国家对行业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更严格要求,这大大增加了企业在节能减排上的压力。特别是下半年,众多省份的限电措施则直接使许多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举步维艰。
事实上,纺织服装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效、减少排放不仅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是利益相关方的要求,更是生产制造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之一。
此次参加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的浙江富丽达股份有限公司,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表率。据了解,自公司成立后,环保投入累计达3.7亿元。目前,公司设有3.8万吨/天的污水处理站,低浓度废气二级碱喷淋系统12套,150米高排气筒1根,废气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为120万标准立方米/小时。去年,公司废水产生量为762.6万吨,实际处理量762.6万吨,处理达标后废水排放量614.1万吨;公司年用水量达995万吨,其中新鲜用水量875万吨,重复用水120万吨,重复用水率达到12%。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2010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启动了“社会责任你我同行活动”,提升企业对员工节能减排的意识,研究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绩效。目前已有6个重点地区,23家企业积极响应参与绩效评价活动,把促进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具体工作与落实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接受社会监督,
加快社会责任体系融合
在2011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社会责任体系融合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论坛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表示,跨国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实践正实现着从COC→C2B→C2C的“代际进化”。成本降低、公信力提升成为责任体系进化的一个主旨。
据了解,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社会责任体系经历了三代发展阶段。第一代体系是跨国公司独立推行的、规范供应商生产行为的“生产守则”(COC:Code of Conduct)。COC是企业自行制定的“B2B”方式的生产守则,体系间缺乏协调及实施主体的审核压力骤增,缺乏透明性和外界监督,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存疑。在这种情况下,以SA8000、WRAP和BSCI为代表的第二代社会责任体系诞生了,其特点是“C2B”,即从社会组织传达至企业(主要是供应商),提高了体系运作效率和稳定性,减少了实施主体的履责负担,但仍未达成实施效果的最大一致性和最高可信度。
从21世纪初开始,第三代社会责任体系出现,即“集团标准”之间的合作体系(“C2C”体系)成为发展趋势。据介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07年已经开始跟BSCI进行合作,谋求体系间的兼容问题,减少对企业的重复培训。而在体系融合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是时代进步的一个大趋势。
不难看出,社会责任体系的三代进化,贯穿着这样的主线,即从“点对点”到“系统对系统”;从繁冗的审核压力到成本集约化的履责标准;从封闭的单方意志到开放的第三方监督。
孙瑞哲指出,在社会责任体系进化的过程中,势必形成不同责任体系之间的冲突和协调,最终表现为社会责任体系的信任危机与实施主体的履责成本。体系的融合,应当成为社会责任体系本地化与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国际性社会责任体系产生于发达国家而实施于发展中国家,经常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投资的增长,中国本土社会责任体系也将面临融入全球化经济的局面。所以,要提供本地化的对话渠道和能力建设资源,体系融合成为必然要求。
同时,社会责任体系的进化与融合,令社会责任本身的内涵也在发生显著的扩容。即,以往社会责任的实践,更多地将关注的视角停留在内部的劳资关系和谐,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之下,而随着社会责任体系的高度融合与价值交汇,环境保护、绿色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重视产业转移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纺织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的纺织工业,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然而,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累积起来的结构性矛盾、产品附加值低下等问题也日渐凸显。尤其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占我国纺织产业规模85%的东部沿海地区要素制约加剧,比较优势逐步减弱,劳动力的紧缺、成本的上涨、土地的局限等因素成为纺织服装发展的瓶颈。而中西部地区拥有较为低廉的成本、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及强烈的引资需求,这些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推进纺织产业转移,推动纺织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纺织行业持续发展迫在眉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张莉表示。
从《2010/2011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直观的显示出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2010年1~12月,我国东部地区投资额达2106.40亿元,同比增长19.28%;中部地区投资额达1556.12亿元,同比增长44.52%;西部地区投资额达314.17亿元,同比增长44.27%;中,西部的投资增速较东部地区分别高出25.24、24.99个百分点。
2010年,中西部地区的投资额占全行业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9.13%、7.90%,较上年同期分别高出3.84%、0.91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2010年中、西部投资占全行业投资的比例分别提高19.71与1.29个百分点。
产业梯度转移是一项战略工程,在这个过程中,纺织服装企业会面临着非常现实的问题。北京铜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谷哲昭提出,中西部地区虽然具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但是,这些劳动力绝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民,如何将这些农民工转变成产业工人,企业进而留住他们,对企业来说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另外,产业配套资源如何利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汉帛(中国)有限公司社会责任部经理林秉贤也谈到了在产业梯度转移中遇到的时间成本如何掌控的问题。
随着产业转移的到来,我国中西部地区迎来的发展机遇是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是异常严峻。
产业转移中的劳资关系、员工社会保障与福利、产品安全、公平竞争、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等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经济社会现象,值得地方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利益相关方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给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