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报道,劳动密集型、高度依赖出口的制鞋业,像其他传统制造业一样,遇到了出口下降、劳动力萎缩的问题。8日在鞋都东莞召开的第三届世界鞋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皮革行业协会发出了“要改变以前单纯贴牌打工的局面,延伸产业链打自主品牌”的呼声。
成都依百兰鞋业的董事长吴德国最近一直有点烦。从8月以来,他的美国合作伙伴订单缩减了60%,这对这家生产贴牌鞋、80%产品靠出口的企业来说,情况太不妙了。吴德国说,在成都,外销制鞋企业出口下降的现象非常普遍。
吴德国:30%左右的,基本是开工不足,甚至停产,如果算订单不足还不止这个比例。
据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苏超英介绍,2010年中国生产130亿双鞋,出口达100亿双,制鞋业是个高度依赖出口的行业,而今年皮鞋出口量下降了七、八个百分点。
除了订单不足,制鞋企业更大的难题是,招不到工人。利润太薄,工作辛苦,制鞋业正在失去吸引力,工人开始流向电子等其他劳动密集性行业。
吴德国:工人现在还缺,最近两年的统计大概流失了15%。在四川这个劳动力密集的地方招工也是不好招了。
工资、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同时,工厂的订单价格却始终在低位徘徊。吴德国算了一笔账,自己工厂生产的一款鞋利润只有一美元,而这款鞋在欧美却卖到三四百美元。
同样生产贴牌鞋的东莞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指出,贴牌企业长期以来的抢订单求生存的生产模式,导致企业在产能过剩中恶性竞争。
张华荣:制造企业我们很习惯,有订单了就价格便宜一点,规模多一点,老外都习惯了到中国比单价下订单,中国这种抢订单求生存的生产模式(难以为继),其实做企业要有一个数学模式。
成都依百兰鞋业的董事长吴德国也认为,不发展自主品牌就等于束手待毙。
吴德国:在经济太平的时候,好像是没有风险;但是经济稍有波动的时候,首先(受损的)就是贴牌企业;因为贴牌企业没有自己的终端,你的订单完全依赖于别人的市场,别人市场不好的时候,你订单会直接受影响,并且转弯都很难转,这次对我们教训还是蛮深的。
制鞋业现在都把目光转向了国内市场,但是走自主品牌的路谈何容易,起码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培养。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苏超英表示,皮革行业“十二五”规划,培养自主品牌是制鞋业转型延伸产业链的重中之重。
苏超英:“十二五”期间,要创设3-5个国际知名品牌,同时重点扶植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品牌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