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元旦前夜,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仿佛站在一堵海闸前等待开闸,即将迎面而来的,是来自全世界各地蜂拥而至的订单和客户。”江苏汇鸿国际集团贸易管理部副总经理顾新,作为一名资深纺织品进出口贸易从业者,至今都难忘那人生旅途中激动人心的一刻。
2005年1月1日,欧美诸国彻底取消了对中国纺织品服装配额限制,这是中国加入WTO后最重要的历史性节点之一。
“从2001年中国入世,到2005年配额全面取消,对纺织成衣企业出口的限制也逐年减少。那几年,几乎我认识的所有同行都认为,配额取消意味着无限的商机、蜂拥而来的订单和井喷式增长的销售额。”顾新回忆起这段职业生涯的戏剧性高潮,不禁心神激荡。
当时,很多人都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外贸人的饭局酒桌、私下公开场合频频谈到的几乎都是配额取消、资质要求降低、注册资金减免这些好消息。为了狠狠抓住“入世”后最大的一个“红包”,不少在国企工作、手握海外市场信息和客户资源的外贸经理都明里暗里筹谋投资自己的纺织制衣厂。
周雪松,这个顾新曾经的同行,就是乘着“入世”的顺风车开创了自己的事业。2002年,正值壮年的周雪松眼瞅着中国“入世”后纺织品贸易的环境豁然开朗,挟着多年来的创业大计,他毅然离开当时所在的国企“江苏省丝绸进出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南京希德贸易有限公司。在同事看来斯文儒雅的他有着独到的眼光和魄力,离开平静安逸的国企“老窝”,驾驶自己的“小船”成为了中国“入世”后第一批“弄潮儿”中的一员。
“2001年以后,进出口贸易放开,仅外贸企业注册资金的要求就从500万下降到50万。”十倍的降幅对于当时想要创业的人来说不啻于扫开了最大的障碍。“入世”后带来的大量机会和美好前景鼓舞了无数“周雪松”的雄心。
“实际上,取消配额并未如我们想象中的带来遍地订单。欧美各国对于成衣纺织品的消费额并没有因为取消配额、价格降低而激增。‘蛋糕’还是那么大,‘分蛋糕’的手却越来越多了。”顾新这样的国企“大买办”猛然发现不少当年看不上眼的民企、中小企业突然和自己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取消了国家配额和资质要求,纺织产业几乎等于‘零门槛’入行。一夜之间做纺织品进出口生意的大小公司纷纷冒出,他们以更低的价格和对市场需求更灵活的适应力出现,迅速抢占了市场份额。国企这艘“大航母”反而显得“船大难调头”,为了重新夺回局面,面临着革新和重组的阵痛。
而周雪松的生意则在国内外大环境的“跌宕起伏”中“踏浪而行”,甘苦自知。刚开始他只想做自己的老本行,公司以接单寻工厂订货为主;随着05年后纺织成衣贸易的“好势头”日益高涨,周雪松也顺势买下了一家制衣厂,想自己接单自己做,彻底扩大企业规模;但09年以后,中国沿海地区的人工高涨,原料成本也大幅上升,制衣厂在江苏地区难以为继。看到大批企业把制衣厂往内陆迁移,周雪松也动了关闭南京的制衣厂,打回只做接单生意的贸易公司“原形”的念头。
“中国‘入世’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但也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和风险。”回首十年,周雪松和顾新都感慨万千。作为同行,他们对中国的纺织品成衣贸易都充满了信心和决心,希望能够把这条并不轻松的漫漫长路走得越来越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