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圣诞假期快临近尾声,商家的“销售大战”和消费者的“抢购大战”也将落下帷幕。在如此火热的购物季节中,无论是商品、服务还是消费者,都处处可见“中国元素”。
中国产品铺天盖地
从感恩节到圣诞节,美国各大商家推出的促销活动层出不穷,折扣力度一再加大,有的甚至没到凌晨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营业。消费者也是热情高涨,商场的停车场总是车满为患。
在火热的购物氛围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在美国购物场所俯拾皆是。无论是在常规的商场,还是工厂直销的奥特莱斯店,很大一部分出售的商品都是由中国生产,而且不少国际名牌的全线产品都是中国制造。
根据美国商务部纺织服装署近日列出的美国前十三大服装进口国中,中国占据首位。
中国人成群结队来扫货
在商场,随处可见的不仅仅是铺天盖地的中国产品,还有成群结队的中国消费者。他们大多是为“扫货”而来,购买的数量较多,即使是同样的商品都会挑选很多件。为此,有的商场甚至专门辟出结账柜台。
此外,中国消费者在美国购物“很精明”,最大限度用最少的钱买最划算的货。他们通过商家提供的各种折扣和促销,以组合方式计算出优惠价格,并在结账前根据折扣方案做好最佳的搭配方案。
国外产品如此受中国人的青睐,主要原因是便宜。同样产品在美国的售价比中国低,价格差大致在三分之一到一半之间,而质量甚至更好,所以很多中国消费者都利用到美国来的机会纷纷“囤货”。
同时,美国完善的商品退换政策也为中国消费者消除了后顾之忧。在美国,购买任何商品都可以在相应期限内享受“无条件”退换货服务,而没有所谓的“折扣商品、无质量问题不退换”等附加条件。即使买的商品存在明显的使用痕迹,只要在退货期限内,美国的商家都可以无条件退货。这些举动都体现了商家的恪守诚信以及对消费者的充分信任。
美国商家忙着推销
为了抓住中国消费群体,美国部分商家推出了中文导购服务。比如,国际品牌手袋Coach(蔻驰)在华盛顿周边的奥特莱斯店就有专门的中国导购,大大方便了不会讲英文的中国消费者。在一家美国诺蒂卡服装店,店内所有商品都有中文标注,上面写着服装类别、价格、折扣力度以及促销活动等信息。
只要一看到是中国消费者,一些美国售货员就会主动推销产品,并以附送赠品、给更多折扣的方式劝说他们购买更多东西。
“中国制造”的困惑
“中国制造”在美国消费者眼中有着很好的口碑,美国消费者不仅接受,而且喜欢、看好“中国制造”。不过,“中国制造”绝大部分都只是低附加值的商品,“中国创造”或“中国设计”太少。部分中国消费者甚至认为同一种产品“墨西哥制造”要比“中国制造”更体面。
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资深研究员、前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黄育川说,中国在过去基本上都是在生产中端、低附加值产品,以售价150美元的苹果iPod音乐播放器为例,中国大陆厂商只赚了5美元,而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提供的零件则赚了75美元,另外70美元则全部流入了美国苹果公司。
此外,中国的生产成本在不断上涨,部分国际品牌产品在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生产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已转为美国本土生产。在成本攀升的情况下,中国低端层次的生产需求已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