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 公告通知 | 配额查询 | 招标专栏 | 配额行情 | 清关情况 | 配额快讯 | 配额分析 | 配额调剂 | 签证情况
 你现在的位置:频道首页 >> 信息正文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附全文)

发表时间:2012年01月19日    作者:规划司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推进纺织工业由大变强。

  附件: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纺织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纺织工业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下,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和任务。行业规模持续增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有所优化,质量效益大幅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全面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重要时期。《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十二五”纺织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突出了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重点内容,是未来五年纺织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实现纺织强国目标的行动纲领,也是纺织工业各行业和各地区编制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十一五”回顾和“十二五”形势

    (一)“十一五”取得的成就

    1.规模和效益持续增长

    2010年,全国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65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8.2%,就业人数1148万人,年均增长2.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510亿元,年均增长19.2%,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利润总额2875亿元,年均增长27.7%。

    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纱产量2717万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4%,化纤产量3090万吨,年均增长13.2%。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麻纺织品、服装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达到4130万吨,年均增长9.0%,占全球纤维产量的比重超过50%。

    201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2065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9%,一般贸易比重由2005年的69.7%提高到2010年的74.4%;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比重超过30%。

    2.产业结构有所优化

    “十一五”期间,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的比例由“十五”末的54:33:13调整为51:29:20,产业用纺织品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化纤在纺织原料中的比重达到70%,比“十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化纤产品差别化率达到46%,提高了15个百分点,基本满足了纺织工业对原料快速增长的需求。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7.2%,占全行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23%提高到2010年的48%,纺织工业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进程加快。

    3.自主创新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纺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多项高新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批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和先进装备在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碳纤维T300、芳纶1313、芳砜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和玄武岩等高性能纤维实现了产业化突破。全行业有2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获一等奖。国产纺织机械产品市场份额由2005年的61.7%提高到2010年的78.1%。截至2010年底,纺织行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8个。

    技术装备更新速度加快,落后产能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逐步退出,全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稳步提高。三分之一规模以上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比2005年提高了2.4倍,高于产值增长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1.0万元/人?年,比2005年增长1.1倍。

    4.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成效明显

    一批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新技术在全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差别化直纺和新型纺丝冷却技术在化纤行业开始推广,高效短流程印染前处理技术在棉及棉混纺织物上得到普遍应用,废水余热回收、中水回用、丝光淡碱回收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在行业中推广应用比例已达到50%。纺织纤维再利用开发技术不断升级,2010年再利用纺织纤维产量突破400万吨,以可再生、可降解的竹浆粕、麻秆浆粕为原料的粘胶纤维实现产业化生产。

    “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纺织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约32%,百米印染布新鲜水取水量由4.0吨下降到2.5吨,印染行业水回用率由7%提高到15%,纺织行业单位增加值污水排放量累计下降幅度超过40%。

    5.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加快品牌建设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品牌建设的内生动力明显加强,品牌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已经从加工制造向产品设计和创意转型,初步形成了一批设计创意园区。纺织品服装出口由加工生产(OEM)向设计生产(ODM)和品牌生产(OBM)转变,纱线、面料、辅料等中间产品的品牌价值也得到市场认可,我国纺织服装自主品牌逐步走向国际市场。获得服装服饰类中国名牌143个,家纺类中国名牌45个,国内消费者对服装家纺自主品牌认知度有所提高。

    (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1.发展的机遇

    从国际看,国际市场将从金融危机中缓慢复苏,纺织品服装市场需求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但消费将更加趋于理性。美、欧、日三大发达经济体仍将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潜力将进一步释放,这将有利于我国纺织工业开拓多元化市场。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为纺织工业开创新的消费领域和新的市场提供了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发展的进程,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科技和传统纺织工业的结合日益紧密,可再生原料、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技术的开发应用对纺织工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缩短与纺织强国之间的差距和抢占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发达国家具有优势的先进技术、高端纺织机械装备制造、研发设计能力等呈现出向新兴经济体加速转移的趋势,国际纺织产业格局将进一步调整。我国纺织工业经过多年的调整升级,在吸收新技术成果和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纺织企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有条件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从国内看,“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国内消费者对纺织品服装消费需求将不断升级,国内市场对纺织工业的发展将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占人口54%的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是城镇居民的18%,城镇化率的提高将直接带动衣着消费的更快增长。随着纺织工业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以产品创新所引领的绿色、低碳、文明、时尚的生活方式,将进一步挖掘出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

    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将加快纺织工业转型升级。我国纺织工业80%左右的产能集中在东部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东部地区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步伐将加快。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促使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日益完善。“十二五”期间,抓住机遇推进纺织产业转移,有利于形成东中西部纺织产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将进一步保持和提升我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纺织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高技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端纺织技术装备制造、部分产业用纺织品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将得到较快发展。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扩大纺织产品在交通、新能源、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

    我国是世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纺织工业直接就业人口超过2000万人,每年使用国产天然纤维近900万吨,直接关系到至少1亿农民的生计。纺织工业作为重要的民生产业,将在增加就业、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2.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看,“十二五”时期,我国纺织工业面临发达国家在产业链高端、发展中国家在产业链低端的双重竞争将更加激烈。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品牌和供应链整合的优势,占据着市场的主动地位。其他发展中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资源、贸易环境等比较优势,纺织工业将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部分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加速,将与我国在中低端产品市场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动用贸易救济或增加技术贸易壁垒等手段,限制他国产品进口。2009年以来,针对我国的各类贸易摩擦案件频发,未来几年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人民币汇率问题也将是影响我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我国纺织原料对外依存度较高,棉花的对外依存度为30%左右,化学纤维原料乙二醇、对二甲苯、己内酰胺、丙烯腈等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而且受自然气候变化、游资投机炒作和石油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纺织工业平稳运行存在较大风险。

    从国内看,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受劳动环境和待遇的制约,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纺织工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日趋严重,随着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本地就业数量增加,向东部纺织企业输出的劳动力数量逐步减少,东部企业劳动力短缺明显。同时,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对纺织工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提出更高要求。

    纺织工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技术纤维和新型装备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自主品牌建设步伐滞后,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完善产业价值链形势紧迫;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先进技术推广和技术改造工作有待加强;同质化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区域布局调整和优化的任务繁重;国内棉花管理体制仍需进一步理顺,制约纺织工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等问题仍然较多。“十二五”时期,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推动纺织工业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两化融合为重要支撑,以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以完善价值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着力点,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环保、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纺织工业体系,为实现纺织工业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1.行业保持平稳增长

    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工业增加值率提高2个百分点。至“十二五”末全行业出口总额达到3000亿美元,年均增长7.5%。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达到5150万吨,年均增长4.5%。全行业就业人数保持在2000万人左右。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至“十二五”末,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的比例达到48:27:25。新产品开发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品种更加丰富,内销比重逐步提高,满足高中低不同消费层次需求。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8%。化纤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企业(集团)超过20家。

    3.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规模以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1%。掌握一批高新技术纤维开发应用和先进纺织装备研发制造核心技术,棉纺、化纤和服装等行业主流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

    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品牌建设能力明显增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5-10个,国内市场认知度较高的知名品牌100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品牌企业50家,品牌产品出口比重达到25%。

    5.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再上新台阶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20%,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年下降10%。初步建立纺织纤维循环再利用体系,再利用纺织纤维总量达到800万吨左右。

    专栏1:“十二五”时期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三、重点任务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完善行业科技创新机制

    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纺织行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强纺织工业领域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科学研究。探索具有纺织行业特点的产学研用新模式,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共建实验室,在高新技术纤维、染整后整理关键技术及环境友好染整制剂开发利用、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回收利用、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推动建立纺织产业技术联盟。加强各类创新主体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能力建设,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
权的有偿共享和交易机制等。

    2.强化产业基础科学研究

    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纺织行业基础科学研究,开展纤维材料功能优化设计、成型基本理论研究,加强高性能纤维、可再生纤维及新型仿生纤维的科学研究。开展梳理理论以及纺纱织造在线监测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研究,开展生物酶、等离子体等技术在印染领域应用的理论性研究,开展纺织机械结构运动力学分析、机械振动分析和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以及流体力学、电学、光学等基础理论在纺机行业上的应用。通过跨学科理论研究,为纺织工业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

    3.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部分优势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3%以上。支持骨干企业在海外设立或收购兼并研发机构。支持纺织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推广应用。探索适合纺织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模式和有效的支持手段。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提高纺织行业劳动生产率和新产品产值率。

    4.加强纺织标准体系建设

    编制和修订纺织工业相关标准,提升纺织标准的国际化水平,强化标准实施工作,建立与我国纺织科技和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纺织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制定纺织新材料、生态纺织品、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再生利用等方面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完善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相关新标准,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标准、服装用人体测量国际标准、色彩标准等。制修订产业用纺织品产品标准、应用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完善纺织机械安全标准和新一代纺织成套设备技术标准。建立并完善棉纺、印染、化纤等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标准,

    推动产品标准的贯彻实施,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先进的产品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促进我国纺织产品的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等指标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标准水平。建立和完善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纺织品安全、环保、有害物质检测。密切跟踪纺织品服装国际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变化,建立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快速应对机制。

    专栏2:纺织工业科技创新工程

    建设纺织行业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建设国家级纺织领域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

    实验室,依托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建立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发展纺织产业技术联盟。在高新技术纤维、环境友好染整制剂开发利用、染整后整理关键技术、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回收利用、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推动建立一批纺织产业技术联盟,针对原料、工艺、装备、应用、产品开发、配套材料等各环节进行产业链协同创新。

    组织实施纺织行业科技专项。组织实施新型纤维材料、高端纺织装备和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的科技专项。

    (二)加快技术升级步伐

    1.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纺织工业

    广泛利用材料、电子、生物工程和信息等先进技术,提高纺织工业产品开发、质量保证、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能力。针对纺织装备、工艺、管理等薄弱环节,对棉纺、毛纺、麻纺、丝绸、针织等传统行业加强挖潜改造,提高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的加工技术和产品开发水平,提高原料使用效率,改善产品性能。加强高仿真化学纤维的产品开发和应用,提高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的应用比例。加大智能装备、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扩大绿色环保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比重,丰富产品品种,满足多层次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2.促进纺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

    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机遇,立足已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端纺织装备制造、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形成工艺、技术及装备等产业化配套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能力,提高纺织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同时,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强纺织产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应用性开发,扩大纺织产品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应用,促进纺织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密结合、互动发展。

    3.提升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推广应用面向生产制造层面的制造执行系统(MES)、自动监测和动态精细化管理系统,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利用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在纺织行业生产制造、供应链环节推广使用条形码和射频识别(RFID)技术。初步建立面向国内主要纺织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面向供应链和行业宏观决策层面的纺织宏观经济决策支持和知识库系统。

    4.促进纺织企业实现两化深度融合

    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基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的信息系统集成建设。中小纺织企业依托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行业特点和关键需求,开展信息化建设。纺织、化纤和印染等前道生产企业重点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信

    息化应用,并与生产经营系统进行集成应用。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企业重点推进经营系统的建设,重点提升设计研发和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纺织装备企业重点提升产品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

    1.提高质量水平

    贯彻《质量发展纲要》,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提高纺织品服装的质量水平,在国内外消费市场确立可信赖的质量信誉。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产品品种更新和质量水平提升。建立健全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储运销售、技术服务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与方法,完善产品质量责任制度,积极开展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认证。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和推动企业牢固树立“诚信至上、以质取胜”的理念。

    2.提升设计水平

    加大研发设计投入,着力培养纺织品服装设计师队伍,提升品牌设计创意水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吸收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世界时尚文化,提升自主品牌文化价值。深入研究消费需求和时尚潮流,围绕花色、品种、款式、功能等加强产品开发创新。支持自主品牌企业建设从原料到终端制品的产业链集成创新技术中心,加强面料与终端产品设计师之间的深度沟通与协作,形成创意资源的无缝对接。鼓励品牌企业加强国际交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设计中心和产品开发中心。加强企业产品研发设计中心和行业创意园区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影响力的纺织品服装设计创意中心。

    3.加强营销创新

    加强市场的开发与培育,不断完善和创新营销模式。根据纺织产品市场需求,充分挖掘我国内需潜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加强销售网络建设,科学设计规划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品牌连锁店、专卖店、专业店、电子商务等符合现代流通发展趋势的新型终端模式,建立多层次的品牌销售渠道。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面向供应链上下游合作的信息系统,促进销售环节和生产过程的优化,建立科学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提高市场快速反应能力。鼓励具备条件的品牌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逐步建立纺织品服装品牌海外销售渠道,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4.强化品牌管理

    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提高品牌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物流、服务以及宣传推广各环节的整合能力。充分开发品牌无形资产,通过引进和受让品牌资产来实现品牌的扩张和延伸。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积极推进品牌国际化,通过收购或入股海外品牌,形成国际化品牌,并随着创新能力的提升逐步形成国际化的中国原创品牌。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品牌推广宣传活动,扩大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企业积极进行国内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为企业品牌寻求法律保护。

    5.实施品牌建设重点工程

    以服装和家纺行业为重点实施品牌建设工程。制定我国服装家纺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品牌企业统计、跟踪、评价体系,建立我国纺织服装品牌数据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开展品牌企业评价工作,重点跟踪和培育创新能力强、市场覆盖面广、市场占有率高、企业盈利能力强的100家左右服装家纺品牌企业。加快推进我国服装家纺品牌国际化进程,争取尽快形成一批国际化服装家纺品牌。

    专栏3:纺织工业品牌建设工程

    重点推进服装、家用纺织品行业品牌建设。加强企业设计研发中心建设,推

    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系统应用。采用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生产工艺技术,

    加强信息化集成系统、大规模定制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创新营销模

    式,建立快速反应体系,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建立品牌统计、评

    价、跟踪体系,开展服装家纺品牌企业创建工程。

    (四)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1.提高节能减排管理水平

    大力推进企业能源三级计量管理,建立纺织行业能源监控和服务机构,加强企业能源合同管理,加强行业能效的对标达标,制定行业碳排放核算指南,组织开展绿色企业评价活动。推进印染、粘胶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组织对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诊断。

    2.推广节能降耗减排新技术

    加快绿色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及节能减排等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组织实施节能、降耗、减排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改造,运用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废物排放进行实时监控,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

    3.加强资源再生循环及利用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理念,逐步建立健全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循环体系,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设立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管理和监控体系。组织制定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鼓励企业加快高效、低成本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强对纺织制品再生循环利用的宣传教育。

    4.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减排治理

    完善行业准入条件或产业政策,严格新建项目环境评价、节能评估和土地审批,遏制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张。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在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按照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原则,建立健全新建项目与淘汰落后、污染减排相衔接的项目管理机制,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减排的监督审核制度,加快推进棉纺织、化纤、印染等行业落后产能退出,“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的印染产能60亿米。加大《印染行业准入条件》和《粘胶纤维行业准入条件》的贯彻实施,加强污染综合治理,“十二五”末,纺织工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比例不低于10%。

    专栏4:纺织工业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重点工程

    实施低碳节能工程。服装企业蒸汽改善装置推广工程、空压系统能源优化工程、棉纺企业能源系统优化技术推进工程、新型高效节能纺丝冷却装置及技术等。

    绿色环保关键技术推广。重点推广数码印花技术、小浴比染色技术、生物退浆精炼技术、清洁制溶解浆技术、纤维原液染色技术、针织物平幅水洗技术、活性碳纤维吸附废气技术等低污染低排放技术。

    资源再生循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丝光淡碱回收技术、废水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废旧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技术、聚酯瓶再生纤维生产技术等。

    (五)发展现代产业集群

    1.继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科学规划纺织产业园区布局,完善纺织产业园区准入门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引导同类及关联度高的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加强纺织产业园区基础建设,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效率,提高污染集中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加快建设与主导产业相关的生产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纺织原料和产品专业市场,提高专业配套服务能力和效率。

    2.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围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质量检测和认证、教育培训、信息化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配送等主要内容,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平台的质量检测、产品研发、人才培训等功能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建设50个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支持专业市场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在硬件设施、专业化服务、品牌培育、电子商务、市场秩序等方面提高水平,提升产业流通效率。鼓励服务创新,发展投融资、技术转让、法律服务、市场推广等新型服务功能。加强诚信建设,重视区域品牌的建设和保护,积

    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集群内企业的行业自律。

    3.推动产业集群升级

    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主导产品突出、竞争力强的纺织产业区域品牌。在纺织产业集群内部,以龙头骨干企业和知名自主品牌为纽带,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专业化分工为依托,建设体现纺织行业大中小企业协作发展优势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0个。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在加速产业升级的同时,促进形成以一站式采购中心、国际商贸中心、总部基地等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新组织形式,建立10个以总部经济为主导的国际化创新型纺织产业集群。促进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形成10个具有创意功能的纺织服装园区。

    (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1.推进纺织产业有序转移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考虑资源禀赋、消费市场、产业基础、环境容量、运输条件等因素,以提高产业区域布局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原则,引导纺织产业有序转移,促成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区域布局。按照市场规律加强协调整合,避免各自为政,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链上下游、价值链各环节相协调的区域布局。产业转移要和产业升级相结合,与地区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相协调,杜绝落后生产能力和污染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2.东部地区加速产业升级

    东部地区发挥技术、人才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以占据国际纺织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为目标,加速推进产业升级。重点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时尚化、差异化终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现有纺织产业集群水平。在东部中心城市,推进建设时尚创意中心、营销中心和研发中心。鼓励东部企业实施总部基地与中西部地区生产制造中心的协作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合作探索和创新产业转移模式,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形式共建产业园区,建设3-5个纺织行业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

    3.中部地区完善现代制造体系

    中部地区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科学规划,优化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棉纺、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麻纺和丝绸产品的加工制造,逐步建立比较完整的纺织产业制造体系。大幅提高中部人口密集省份纺织业在全国的比重,提高劳动力在当地就业的比例,通过中部纺织产业规模和能力的提升,使中部地区在巩固我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优势中发挥更大作用。

    4.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产业

    西部地区发挥资源、能源、劳动力、民族文化等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适度发展棉纺、毛纺、丝绸、民族文化产品等特色产业。新疆积极提升棉纺产业,坚持高起点,建成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并适度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大力吸引民营资本和东部资金投资纺织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边境口岸地区结合周边市场需要,建设一批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5.东北地区发展优势产业

    东北地区利用特色原料资源、产业基础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富余劳动力,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发展优势纺织产业。积极推动亚麻种植基地建设,利用亚麻等资源发展特色纺织品,并结合边贸需求发展纺织服装加工业。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加工业和袜业,大力发展碳纤维、产业用纺织品工业,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大纺织品服装自主品牌建设。

    (七)提高国际化水平

    1.优化国际贸易结构

    巩固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传统市场份额,通过质量、设计和品牌的提升,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引导企业开发适合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需求的产品,开辟新的营销渠道,提高向新兴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比重,鼓励探索与发展中国家的多样化双边和多边贸易模式。

    2.实施“走出去”战略

    支持纺织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开拓市场渠道。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走出去”,通过新设、并购、参股等形式建设境外生产研发基地、设立境外合作区、建立营销网络等,同时通过境外商标注册、品牌收购和推广等手段开展品牌国际化建设,培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纺织企业,推进跨国公司发展,实现企业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3.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标准互认、社会责任等方面,加强与国外纺织行业相关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智力资源,实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造,推动我国纺织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实现社会责任体系的国际互认。加强与贸易相关方的沟通理解,减少贸易摩擦。积极开展多边、双边政府间对话及行业交流活动等,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产品研发和设计中心,促进在纺织技术、品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八)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1.建设行业领军人才队伍

    采取学校教育和市场应用相结合、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等方式,依托重大项目、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等平台,为纺织行业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2.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

    根据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壮大全国纺织服装企业所急需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队伍,重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培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及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在科技研发、工程化、工业设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提高高等院校服务于行业的能力,支持高等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重视提高实践能力。开展纺织行业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建设一批纺织行业继续教育和工程创新训练基地。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师认证认可制度,提高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化、国际化水平。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比重提高到15%。

    3.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习培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采取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在一般技能培训的基础上,特别加强先进装备和工艺、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企业要建立健全职工在岗培训制度,支持优秀工人到培训基地学习、实习,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进一步稳定职工队伍。加强和推动职工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面向纺织企业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组织全国性职业技能竞赛,完善人才考核体系。

    4.创新纺织人才管理机制

    改善纺织行业的人才环境,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保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依托行业中介组织,搭建纺织行业人才服务战略联盟,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支持企业采取股权激励、期权分配、技术入股等方式,建立鼓励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实施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的创新机制,以企业为主体,采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方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九)优化组织结构及提高管理水平

    1.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支持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实施产业链上下游的兼并重组,体现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跨地区兼并重组,生产制造、设计研发和品牌连锁等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境内外合作的兼并重组。推动以优势纺织企业为主体实施的兼并重组,优化存量资产,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化纤企业、纺机企业、产业用纺织品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力强的纺织企业、连锁经营的品牌服装家纺企业。

    2.提高重点行业集中度

    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资本创新,发展壮大一批具有知识产权、品牌和资源整合能力强的纺织大企业、大集团。鼓励有实力的化纤企业向上游延伸,并积极利用海外资源,整合发展自用原料,通过兼并重组和自身发展,形成20家以上年产值超过100亿元且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大型化纤企业,其中3-4家产值突破500亿元。纺机行业形成3-5家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集团化纺机企业。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形成一批从纤维原料开发、材料加工、终端制品生产和研究为一体的大型骨干企业,年销售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家。提高家纺和服装品牌经营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形成营销网络覆盖全国且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品牌服装家纺企业20家,其中部分企业具备品牌国际连锁实力。

    3.增强中小企业活力

    通过提高创新能力、与大企业协作发展、利用产业集群平台等方式,发展一批专业化分工明显、特色化经营的纺织行业“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具备“专、精、特、新”特征的纺织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大幅提高设计创意、产品质量、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水平。产学研用联合侧重研发中小企业适用技术,促进中小企业共享技术成果并扩大推广应用面。鼓励和支持管理咨询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提高纺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

    4.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加强纺织行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依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加强企业在管理理念、体制机制、管理制度、组织形式、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设备、工艺、操作、原料和现场等管理实现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加强质量管理,建立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储运销售、技术服务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营销管理,认真研究国内外消费市场的需求和变化,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加强营销网络建设。

    四、重点领域

    (一)发展新型纺织纤维材料产业

    加快发展差别化纤维、高技术纤维和生物质纤维技术及产业化。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装备和生产自动化控制水平,扩大产品的差别化比重,实现常规化纤产品的优质化。大力发展涤纶长短纤仿棉技术,高仿真仿棉纤维占涤纶比重达到15%,积极推广纤维纺丝液着色技术,有色纤维比重达到5-10%,并发展多元化聚酯产品。鼓励发展碳纤维(PAN基)、芳纶纤维、聚苯硫醚纤维、玄武岩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促进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产业化,扩大应用领域。大力发展生物质纤维,实现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聚乳酸纤维、生化法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纤维、生物法多元醇的产业化,积极开展应用领域的产品开发。“十二五”末,化学纤维占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达到76%,化学纤维差别化率由2010年的46%提高到60%以上。

    专栏5:新型纺织纤维发展重点

    通过分子结构改性、共混、异形、超细、复合等技术,发展涤纶、锦纶、腈纶、丙纶、氨纶以及纤维素纤维的差别化产品,加快发展仿棉涤纶和仿毛纤维的开发。通过改造和提升传统化纤工艺、装备及生产自动化控制水平,实现聚酯涤纶、粘胶等大型成套装备的多样化、高效化生产。积极推广纤维纺丝液着色技术,加强化纤与下游应用的联合开发,注重多功能复合纤维的开发。

    突破新型溶剂法、离子液体法、熔融法等关键技术,实现生物质纤维产业化,实施聚乳酸纤维材料(PLA)、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生物法多元醇、可再生多类速生林材应用技术产业化、生化法PTT纤维、多类蛋白纤维系列技术等生物质纤维及生化原料产业化。

    加快提升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水平,推进碳纤维(PAN基)、芳纶纤维、聚苯硫醚纤维、玄武岩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强化下游应用的开发能力。

    (二)发展高端纺织装备制造业

    紧密围绕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各类高端纺织装备的研发制造和产业化,包括:高新技术纤维成套工艺技术装备,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成套工艺技术装备,全流程智能型纺织自动化生产线,高性能纺纱和织造设备,产业用预成型智能织造装备,新型非织造布成套装备,绿色环保低碳纺织机械产品,高端纺织技术装备专用基础件等。提升传统纺织机械的生产效率和自动控制水平,增强产品可靠性。加强纺织机械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两化”融合水平,促进纺织机械企业的工艺技术进步和提高机床数控化率。到2015年,主要纺织机械产品30%以上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其中纺纱机械、化纤机械等主要产品达50%以上。

    专栏6:纺织装备发展重点

    差别化、高新技术纤维装备。万吨级聚苯硫醚(PPS)长短纤维成套生产线、芳纶1313及1414纤维生产成套设备、碳纤维成套生产线、聚对苯基并双噁唑纤维(PBO)纺丝成套生产线、聚酰亚胺纤维纺丝设备等;日产150吨及以上锦纶聚合装备及技术;万吨级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工业化生产设备、聚乳酸纤维工业化装备;棉型、毛型等仿真化纤和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成套技术设备。

    高性能纺纱和织造设备。重点发展自动连续化棉纺成套设备、全自动转杯纺纱机、喷气涡流纺纱机、棉、毛制条设备、新型苎麻设备、节能自动化制丝设备;发展具有原创技术的智能型高速剑杆织机、高速经编机、地毯织机、毛巾织机、双层织机等,实现高速喷气织机产业化;发展电脑调线圆纬机、高性能电脑横机、多轴向经编机、超宽幅特种织机等。

    新型非织造成套设备。重点发展新型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线、聚苯硫醚熔喷设备、新型水刺成套生产设备、非织造布后整理成套设备、超细纤维合成革基布后处理联合机、多功能气流成网联合机等生产线。

    新型印染和后整理设备。重点发展在线检测与控制系统、自动化筒子纱染色生产物流系统、超声波水洗机、新型毛织物染整设备等。

    纺织机械关键配套件。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专用的喷丝板、高速卷绕头、高频加热牵伸辊、高精度纺丝计量泵、高速锭子、高性能钢领、喷嘴、针织用针等。

    新型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重点发展纺纱系统节能电机、节能空调、喷气织机节气技术、化学剂浓度在线检测与配送系统、定型机热能实时监控系统等节能减排技术与设备。

    纺织机械先进制造技术。推广新型节能环保铸造、热处理、表面处理工艺及设备,高精化、柔性化、多功能复合加工制造技术和设备等纺织机械先进制造技术。

    (三)发展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

    开发原创核心技术,以新能源、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建筑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为重点,集中推动非织造、经编和立体成型编织、功能后整理、复合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配合下游市场需求,加大产业用纺织品在工程领域应用的专业指导,扩大高端产品在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量到2015年达到1290万吨,占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的比例达到25%。

    专栏7: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发展重点

    开发和提升非织造成型、织造成型、复合加工及功能性后整理技术水平,提高高端产业用纺织品应用比重,满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需求。

    土工与建筑用纺织品。发展高强、定伸长、生态相容性好以及智能型土工布;推广补强防裂材料、阻燃、隔热、隔声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组织高性能过滤材料推广示范,提高耐高温、耐腐蚀袋式除尘滤料性能水平和使用寿命,扩大在电力、钢铁等领域应用;推广中空纤维膜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降低成本,提高寿命。

    高端医用防护纺织品。解决高效薄型阻隔材料、高效导湿吸水材料、医用抗菌敷料的加工技术,重点开发手术衣、医用防护口罩、抗菌敷料和生物活性敷料等产品;提高医用防护阻隔与舒适性能,扩大在医院重点防护区域使用。

    交通工具用纺织品。提高内饰材料轻量、阻燃、环保强吸附、防臭等功能性水平,研究安全气囊的纤维、面料、制品加工一条龙产业化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

    安全防护用纺织品。重点研究采用芳纶、聚酰胺纤维、高强聚乙烯等高性能纤维,开发救生抢险、消防、防刺防弹、防生化等绳带和服装产品。

    复合骨架材料。开发新型纤维立体编织技术,提高骨架材料强力与成型性能。

    (四)传统纺织分行业

    提高棉、毛、麻、丝天然纤维资源利用水平,加强高效、节能新型纺纱、织造工艺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实现纺织产品的多样化和高档化。棉纺紧密纺纱达到2000万锭,棉纺无梭织机占有率达到65%,复合纺、赛络纺、嵌入纺等新型毛纺技术推广应用比例达到60%以上,织物自动监测和分析技术应用比例达到10%。加快新型染色、印花、多功能后整理、自动控制及在线监测等技术在印染行业的推广应用,丰富纺织面料的品种,提高面料质量的稳定性和附加值。加强服装企业信息化集成制造系统和大规模定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推广服装和家纺企业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生产工艺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普及率达到50%,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达到25%。

    专栏8:传统纺织分行业发展重点

    棉纺织。加强嵌入式纺纱、多组份纤维复合混纺、新结构纱线加工等技术的研发,推广原料精细管理和计算机自动配棉,提升纺纱过程质量控制、织物自动检测和分析技术,重点推广紧密纺、低扭矩环锭纺、喷气、涡流纺等新型纺纱,自动络筒,无梭织机织造以及无PVA上浆、预湿上浆等工艺技术。

    毛纺织。重点推广复合纺、赛络纺、嵌入纺等新型毛纺技术,半精纺毛纺加工技术的应用规模达到120万锭,推广羊毛羊绒低温染色技术、新型小浴比(1:10 及以下)染色技术等。

    麻纺织。突破嵌入式纺纱、苎麻牵切纺及相应的配套设备研制技术,重点推广苎麻生物脱胶技术,推广麻类纤维与多种纤维混纺、交织及高档针织工艺技术。

    丝绸。推广高效智能自动缫丝机、绢纺新工艺及其成套设备、无梭织机等关键技术装备,加快丝绸印染和后整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扩大丝绸数码印花技术的使用范围,推广特宽幅、高经密、大提花装饰绸缎产品加工技术。

    针织。发展新型成型编织、超薄超细面料针织加工等新技术,推广新型差别化与功能性化学纤维针织产品的开发。

    染整。突破生物酶精练、棉织物低温漂白技术,针织物冷轧堆前处理技术,新型纤维、多组分纤维面料以及高仿真面料的染整和特殊功能整理技术;推进环境友好型染化料助剂的开发应用,加快具有永久有机污染特征助剂,如全氟辛烷

    磺酸环酰氟(PF-OA)等的替代和淘汰;推广生物酶退浆、涂料连续轧染、气流染色、数码印花等少水及无水印染加工技术;推广染液助剂自动配送系统、自动调浆系统及全流程在线监测技术。

    服装。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AM)、电脑控制自动吊挂系统(FMS)、智能仓储配送系统、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普及率,推广大规模定制技术,提高服装企业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及快速反应能力和水平。

    家纺。发展家纺专用原料加工应用技术,如各种高仿真、功能性和生物质纤维材料在家纺行业的应用,扩大信息化技术在家纺行业的应用面。推广弱捻纱巾

    被产品和一浴多色节能环保技术。

    五、主要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

    修订和完善重点行业准入条件,加强对资源消耗高和污染物排放量大项目的准入管理。引导纺织企业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理性投资,促进转型升级。鼓励纺织工业向中西部转移,发挥纺织工业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完善高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保障措施,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

    (二)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

    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中将纺织机械、新型纤维材料及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作为重点予以支持。建立鼓励纺织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优先支持与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兼并重组、产业转移相结合的技术改造项目,支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高技术产业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等科技专项资金作用,重点支持纺织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纺织工业关键技术及其装备领域实现突破。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重点支持纺织产业集群区内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技术推广、品牌创建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制定稳定纺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财税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三)用好金融支持政策

    优先支持新型纺织纤维材料、高端纺织装备、产业用纺织品、品牌服装和家用纺织品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和品牌运作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投融资券等拓宽融资渠道和提高融资能力。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纺织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

    (四)改善贸易环境

    保持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政策的相对稳定,确保及时足额退税。进一步改善进出口管理、通关便利化、外汇管理等贸易环境,加强对重点出口市场的跟踪监测,及时发布进出口数据和监测预警信息。不断丰富和发展外汇市场产品,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供更多市场工具。支持纺织企业“走出去”,重点支持企业在国外建立原料基地、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支持与国际品牌持有人及渠道商开展直接合作。支持专业中介机构为企业境外投资和应对贸易摩擦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和法律援助。支持商会、协会和企业参加国际展会,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强化行业标准工作

    加强纺织行业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基本解决标准缺失和滞后问题,提升标准的整体水平。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标准协调配套,加强产业用纺织品与医疗、建筑、交通、水利、农业等下游应用领域相关标准和使用规范的衔接。加大采用国际标准的力度,加快通用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等与国际接轨,支持行业标准化组织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扩大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加强标准化技术机构建设,为标准化工作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完善并提升纺织行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质量、认证、检测、培训、信息、展会等公共服务功能。强化公共服务平台的检测功能,加快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完善检测标准和手段,提高现有检测机构的专业水平和认证等级,为提高行业产品质量水平创造条件。

    (六)加强纺织原料保障

    完善棉花供需宏观调控机制,改进棉花进口配额管理,促进国内外棉价基本接轨。加强棉花、羊毛、麻类等纺织原料的品种改良和优质原料基地建设,稳定棉花种植面积。鼓励纺织企业向原料种植延伸,促进天然纤维原料的产业化生产。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适度发展乙二醇、己内酰胺、对二甲苯、丙烯腈、人纤木桨等原料项目建设,支持以生物质为原料的化学纤维开发及产业化。研究推广木棉等天然木本纤维的种植和应用。

    (七)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纺织行业协会、商会作为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研究、规划和管理咨询服务,组织行业调研,及时反映行业情况、问题和诉求,推广行业先进技术,提升行业创新能力,注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纺织行业统计分析和信息发布,强化对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指标的动态监测分析。加强行业协会网络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发布渠道,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加强行业自律,加大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纺织专业展会的国际影响力,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落实规划和产业政策,促进行业有序发展。

    六、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统筹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加强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探索有效的协调机制。加强规划宣传,增强社会各方面实施规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规划的动态评估,对规划实施的阶段成果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实施进度和存在的问题,适时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促进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各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落实方案。相关行业协会及中介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协同推动本规划的贯彻落实。对于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等目标任务要纳入地方规划体系,加强落实和监督管理。

稿件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短信订阅】【信息定制】【发表评论】【收藏此页】【纺织通】【联系行业分析师
相关作者  
·《“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发布)(涉及纺织业)[2011-11-15] 
·工信部关于印发纺织等工业领域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制定实施细则(暂行)印发的通知[2011-02-18] 


相关资讯  
·《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2012-04-28] 
·《印染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附全文)[2012-02-29] 
·《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2012-02-03] 
·关于印发《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2012-02-03] 
·国务院发布《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2012-01-19]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涉及纺织业)[2012-01-19] 
相关出处  
·2011年江西省纺织行业实现较快增长[2011-12-22] 
·工信部关于开展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工作的通知[2011-10-10] 
·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朱宏任出席[2011-10-05] 
·工信部召开纺织行业形势分析会 提出下一步重点工作[2011-09-19] 
·工信部: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2011-09-13] 
·138项纺织、轻工行业标准报批公示[2011-09-09] 
 
·纺织品HS代码
·输欧盟纺配类别对照表
·输美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输欧盟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配.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织品首.
·06纺配招标公告公布 樊敏.
· 眼光放在本土上——奥特莱斯.
·商务部关于07年度输欧(美)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信息定制
第一纺织专业网站群  
CopyRight ©2005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