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丽雅,一个地处内陆的传统企业,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以科技创新解决现实问题。他们坚定地认为,科技的力量是巨大的,大众创新的力量更是巨大的。在创新的路上敢想、敢做,企业也在一次次创新中走向行业巅峰。今日起,本报推出《丝丽雅的三个为什么》、《丝丽雅是怎样做到的》,微观解剖,管中窥豹。敬请关注。
丝丽雅集团公司,这个偏居宜宾的纺织企业,正在书写传统企业的传奇——1997年,企业金融信用彻底丧失、核心竞争力几乎为“零”;如今却是全球同行业规模最大、能耗最低、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现代企业集团。
为什么地处内陆却成为行业全球第一?
按惯例,最有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理应诞生在沿海。
丝丽雅坐落于宜宾市,自然是不沿海的。这种区位差,使它远离原料基地和销售市场,仅运输成本就比同行其他企业高出1000元/吨。
丝丽雅的竞争力却非常强悍——从1997年到现在,工业产值增长70倍、销售收入增长69倍、利税增长102倍。2011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跻身四川省“百亿产业集群”行列。
在这个高增长的过程中,恰遇全球金融危机,这对于近半产品外销的丝丽雅来说,应该是致命的,但为啥对它就影响不大?
“我们将危机看作是一种稀缺珍贵的资源,是进化的根本动力。”董事长冯涛说。
看一看原料成本:棉浆、木浆等大幅涨价,比如木浆,2010年以来从每吨8000元涨到2万元。其间,受上游涨价冲击,不少同行不是倒闭就是歇业。冯涛想出化解的“妙招”:宜宾产竹,能不能竹子代替木头——一试,居然就成功;能不能用复合浆替代传统浆——探索半年,大功告成。实现两个主要原料的替代,不仅让企业渡过成本难关,还新增价值4亿元。
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在化解危机中创造新优势,丝丽雅不仅没有倒,而且规模、效益走在了全国、全球同行前列。以他们的主导产品为例,每吨比同行低1万元,从而形成超级竞争力。
丝丽雅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王义说,2010年丝丽雅诞生了3项资源替代技术,而在这个行业,全世界50年没诞生1项技术。专家认为,丝丽雅的创新,改变了全球资源格局。
“进化”的不仅是技术,还有资本运作方式。丝丽雅准确分析棉花、石油、外汇等价格指数变动的规律和趋势,合理利用人民币升值、外汇充足等条件,充分挖掘国际、国内资源,实现多渠道对进口物资的采购和控制,并利用资源的价值波动期,实现贸易品的“谷买峰卖”,近3年实现贸易业务总效益3亿元以上,创新了企业新的盈利模式。
为什么传统行业却能成就大跨度的创新?
“不当‘平均’和‘一般’,必须做行业领跑者。”冯涛对丝丽雅创新文化作出这样的注解。
作为传统行业,纺织业竞争异常激烈,如何成为领跑者?“创新。”企业员工说,就是要将过去不敢想、不敢做的事,转变为敢于想、敢于做、敢于成功的大跨度创新。
不止一个丝丽雅员工对记者说,公司特别注重培养员工 “心比天高”的气质。只有心比天高,才能命比地厚。一个高,是敢于挑战和否定“权威”的无定式思维定式;二个高,是引导员工追求完美,使他们坚信科学源自于创新。
公司过去使用的纺纱机设计纺速为82米/分钟。冯涛提出,能不能提高到85米甚至90米、100米?——每提速10米,就意味着单位时间能创造更多利润,但难度极大,并且全行业没有先例。企业组织队伍攻关,向“禁区”艰难冲击,经历无数次失败后,最终将想法变成了现实。
现在,丝丽雅纺机纺速已达到120米/分钟,创造行业神话。随之而来的“超120天纺丝无堵孔”纪录、“超3个月无电锭更换”等一系列创新成果,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创新深入到企业的各个环节。用电,全行业吨丝耗电量7300度电,丝丽雅是3500度,一吨丝节电价值2800元;耗能,全行业平均耗标煤7吨,丝丽雅是3吨,一吨丝节煤2700元。
创新无止境。目前,丝丽雅又在和清华大学开展项目合作,拟用宜宾大量酒糟大规模替代煤炭。
丝丽雅的人才为什么挖不走?
一个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丝丽雅说,是人才。
地处二线城市,就繁华和资源吸附能力而言,毕竟不能和一线城市相比,丝丽雅却实现了“别人挖不走丝丽雅的人才”!
从表象上看,丝丽雅员工收入较高——不少员工进公司不久就有能力买车买房。丝丽雅让员工获得高收入的途径在于:只要能想出科技创新的题目并顺利完成,就能迅速 “致富”。创新既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丝丽雅鼓励试错。甚至在奖励创新上实行“宁可错奖三千,不可漏掉一个”。在这样的环境下,员工焉能不拼命创新?
王义对记者说,公司坚决主张要实现科技的货币价值,体现创新行为与个人价值的有机结合。对敢创新、能创新、能干事、干成事的员工,坚决重用,将货币奖励与价值激励、企业发展与员工利益统一起来,打造“创新型和创意型”队伍。
在丝丽雅,能创造就能致富,能创新就能升迁,企业发展成为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和依托。公司先后投资修建了高工楼、大学生宿舍、员工宿舍,还为有突出贡献的人才配备了轿车,鼓励员工通过科技创新、技能提升、投资入股等多种途径勤劳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