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证券报》报道,尽管受到元旦和春节长假因素影响,1月信贷投放依然迅猛。中国证券报记者7日获悉,1月工、农、中、建四大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约3200亿元。据此估算,银行业全部新增贷款规模在8000亿元左右。
点评:按惯例估算1月份新增信贷8000亿元规模略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的8500亿元左右,可能令市场修正此前的预期。1月新增信贷若确实低于预期,反映了信贷管制没有超预期放松和1月份存款可能偏低,不过考虑到今年1月份有春节错位因素,存款和工作日数量减少两方面都可能拉低新增信贷,因此建议不单一看1月份数据,而是将1、2月份数据合起来看。
2. 中国国家发改委消息,明日起将汽柴油价每吨分别提高300元,折合零售价90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分别提高0.22元和0.26元。
点评:成品油价格上调主要原因是国际原油价格走高,同时中国通胀压力减弱。在经济减速需求放缓和通胀压力减轻的背景下,此次成品油价格上调对宏观经济整体影响有限,但将进一部增加用油企业的经营压力。由于伊朗近期可能减少原油出口,预计原油价格仍有上行可能。
3. 中国央行周二继续暂停央票发行,但实施260亿元28天期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8%。
点评:中国央行继续停发央票而重启正回购操作,可能是基于希望维持资金面相对稳定,正回购操作成本较低且28天期期限较短比较灵活。节后银行间资金价格持续回落,预计央行将适度灵活的回笼资金,存准率的下调则要看1月份外汇占款情况。
4. 中国央行网站消息,2月2日至3日,2012年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工作座谈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提出,在全面梳理、评估金融市场和信贷政策履职现状基础上,加快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全面提升信贷政策导向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引导信贷资源更多地向“三农”和民生领域倾斜;继续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完善融资机制,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满足首次购房家庭的贷款需求。
点评:本次央行金融市场工作会议并无新内容,基调与早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致,意味着今年金融政策主动超预期的可能性不大。央行继续强调信贷资源要向“三农”和民生倾斜,而住房信贷政策也没有变化。
5. 中国商务部公布,上周(1月30日至2月5日)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出现回落,其中,猪肉价格下降0.8%;18种蔬菜批发价格比前一周(1月23日至29日)下降5.8%;生产资料价格小幅上涨。
点评:上周猪肉价格和蔬菜价格均告下跌,春节涨价因素消退,预计1月份总体通胀压力不大,但可能因春节错位的因素导致CPI同比增速暂缓下降。
6. 《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言人朱宏任周二表示,由于需求减弱且原材料价格相对高企,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将面临严峻考验。根据一份会议记录,朱宏任表示,从长远角度看,上述因素将有助于促进行业内整合。他表示,全球需求减弱已导致中国钢材供应过剩的问题更加突出。朱宏任还称,另一方面,铁矿石等原料价格的高企将继续挤压钢铁行业的利润。
点评:钢铁行业目前最大的矛盾是供求失衡。根据中国经济增速逐步回落的目标,钢铁行业需求也可能逐步减弱,去库存和去产能或持续进行,这个过程可能成为行业集中度提高的契机。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将因上游需求减弱而下行,但在下行过程中对钢铁行业盈利影响有限。
7. 证券时报网消息,昨日重庆啤酒股东大会现场投票没有通过罢免董事长的议案。其中,赞成罢免的仅占2.48%,反对的占97.43%。
点评:重庆啤酒此次议案未获通过并不在市场意料之外,这次股东大会其实可看作是一场闹剧,议案结果对重庆啤酒基本面没有影响。乙肝疫苗实验结果目前仍在总结,出现奇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啤酒业务的估值而言,现在重庆啤酒股价仍然偏高,日前其股价短线强劲反弹只是超跌后纯市场交易型机会。
8. 《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股市周二收盘走高,蓝筹股收于多年来新高,希腊在紧缩措施问题上取得进展令投资者受到鼓舞。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收于2008年5月份来最高点,涨33.07点,至12878.20点,涨幅0.26%,收复早盘失地。标准普尔500指数涨2.72点,至1347.05点,涨幅0.20%。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涨2.09点,至2904.08点,涨幅0.07%。《华尔街日报》晚些时候报告称,欧洲央行愿意与欧洲金融稳定基金进行希腊国债置换,这被看作是希腊债务重组另一具有建设性的举措。
点评:希腊在前日未能给出明确的债务解决方案,令市场担忧,但希腊方表态称没有时间底线并仍在努力。昨晚关于希腊国债置换的消息则是超预期内容,这一点缓和了市场早前的担忧。
综合评论:
沪深股市昨天释放了技术调整压力,午后有色和煤炭板块反弹使得指数止跌回稳,未来上证综指能否继续维持振荡缓升通道仍有赖于蓝筹股的表现,但在有色煤炭等行业基本面改善之前,这些行业板块也面临上行空间有限的问题,因此预计后期指数维持振荡概率较大。
(本文作者傅峙峰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