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家用纺织品行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新特点,科学制定行业“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行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对于实现家纺强国转变,完成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时期行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行业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为指导,正确处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2004年,家纺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及时告诫行业要增强忧患意识,提出了在家纺热中进行以“创新、品牌、协同、文化、危机”这一“十字方针”为指导的冷思考。在此基础上,2006年,协会顺应时代变化, 提倡“冷产能,热科技;冷加工,热品牌;冷高耗,热节约;冷同质,热创新;冷摩擦,热和谐”,促进企业加强自身软实力建设,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以此化解高成本和高风险,推动行业发展与进步。
2008年,为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骤然变化,协会进一步要求企业增强“创意、责任、特色、经营、团队”等软实力,指出重视并提高自身软实力是行业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建议企业及时做出战略调整,把握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致力于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全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并大力加强社会责任建设,赢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十一五”时期,行业成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升值、生产成本大幅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十五”快速发展基础上,保持了稳定向上的运行态势。进一步加大了资源优化整合力度,在生产、经营、品牌建设等领域均取得了较大进步。加强国际接轨,促进了行业国际竞争力与比较优势的较大提升,基本实现了家纺大国的发展目标。
(一)产值效益持续增长,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1.产值持续高增长,扩内需发挥积极作用
2010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达到1.15万亿元,较2005年增长了111.01%,五年内实现16.11%的年均增长率。“扩内需、保增长”政策有效拉动了产业的发展。五年内,行业内销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稳步提高,由初期75%升至80%。
表1 “十一五”时期行业总产值 |
指标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5450 |
6540 |
7900 |
8800 |
9780 |
11500 |
增幅(%) |
21.65 |
20.00 |
20.80 |
11.50 |
11.13 |
17.58 |
2.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国际市场多元化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行业实现产品出口297.8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了93.59%,五年内实现年均增长率14.12%。与此同时,行业加快推进多元化国际市场建设步伐。五年内,在我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主要贸易市场的出口金额不断提高的同时,“三大市场”占我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减少。2010年,我对美国和日本的出口份额分别为25.59%和11.22%,比2005年下降了2.11和4.32个百分点。相比而言,对新兴市场出口规模明显扩张。五年内,我对亚洲地区17个国家、中东地区16个国家和拉丁美洲地区9个国家的出口额分别增长265.46%、172.28%和385.36%,出口比重分别提高了4.43、2.79和3.78个百分点。
表2 “十一五”时期行业出口额 |
指标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出口金额(亿美元) |
163.47 |
195.95 |
230.88 |
263.91 |
246.87 |
297.80 |
增幅(%) |
|
19.88 |
17.83 |
14.31 |
-6.46 |
20.63 |
3.生产水平提高,产出效益逐年增长
“十五”时期末,行业纤维消耗量约占整个纺织行业的三分之一。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行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技术改造、引进先进工艺、淘汰落后装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纤维原料使用效率和产出价值的提高。2010年,行业消耗1200万吨纤维,占纺织品纤维消耗总量的29%。行业单位纤维产值稳步增长,2010年单位纤维产值为9.58万元/吨,单位纤维产值五年内累计提高58.09%,年均增长率为9.58%。
表3 “十一五”时期行业单位纤维产值 |
指标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纤维消耗量(万吨) |
900 |
1000 |
1100 |
1120 |
1150 |
1200 |
单位纤维产值(万元/吨) |
, 6.06 |
6.54 |
7.18 |
7.86 |
8.50 |
9.58 |
(二)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形成特色经济形态
1.规模壮大,实现完整产业链布点
“大家纺”格局的形成,使家纺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投资热点。位于浙江、江苏、山东、广东、河北、上海等省市的区域性产业集群迅速成长壮大。其中,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的集群数量在“十五”时期基础上增加了13个。行业形成了一批“特、专、精”的生产集聚地,基本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区域分工布点。目前共计有3个产业基地、20个特色名城(镇)。主要特色名城(镇)有家纺绣品名城、布艺名城、毛巾毛毯名城、家纺经编名城、羽绒家纺名城、绗缝家纺名城、静电植绒名城、家纺寝具名城、手工家纺名城、工艺家纺名城等。
2.快速提升,凸显集群结构优势
集群内部已形成大、中、小“金字塔”式格局。这种塔式格局能够发挥出不同规模企业的各自优势,形成良好的互补机制,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期末,协会跟踪的15个产业集群实现工业产值超过2200亿元,主要指标年均增速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同时,区域品牌意识明显提高。企业以集群为依托,加强对外宣传,集体参加大型展会及相关交流联谊活动。各集群积极贯彻落实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的全面提升产业集群工作,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品种档次、经营秩序、对外交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
表4 “十一五”时期行业15个产业集群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
指标 |
工业总产值
(亿元) |
出口交货值
(亿元) |
利润总额
(亿元) |
应交增值税
(亿元) |
职工人数
(万人) |
数值(2010年) |
2245.66 |
578.42 |
104.94 |
53.14 |
60.68 |
年均增速(%) |
17.45 |
19.13 |
21.14 |
16.00 |
4.00 |
3.功能性强,与专业市场共生共荣
多数产业集群与相关专业市场互为依托,借助于专业市场的强大网络拓展产业链,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促互进,已形成独特的颇为有效的互动循环模式。全国多家纺织类专业市场均设有家纺专区。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市场联盟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以家纺命名的专业市场共计有25家。在颇具影响力的专业市场中,床品类有江苏南通的叠石桥市场、志浩市场,布艺类有浙江的柯桥市场、海宁市场,毛巾类有河北的高阳市场。
(三)构建创新平台,提升行业服务
1.拓展全球市场,打造国际一流会展
作为专业展会,“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始终坚持以服务行业和企业发展为宗旨,积极引进国际先进会展理念,不断开拓创新,是目前亚洲最大、世界排名前列的家纺会展平台。2010年展览面积达到11.22万平方米,比2005年扩大了60.29%;参展企业1027家,较2005年增长了71.17%;专业观众38696人次,较2005年增长了48.06%。
在博览会期间,为进一步加强企业与国际市场的交流,针对性地开展了国际发展论坛、国际设计大赛、国际性行业交流等活动,有效衔接了国内外两个市场,促进了企业的海外拓展,提升了行业国际竞争力。
表5 “十一五”时期家纺博览会举办情况 |
指标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展览面积(平方米) |
70000 |
80500 |
88500 |
103500 |
103500 |
112200 |
参展商数量(个) |
600 |
677 |
828 |
909 |
908 |
1027 |
专业观众数量(人次) |
26136 |
29030 |
31612 |
32539 |
36854 |
38695 |
2. 健全激励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十一五”时期,推出“家用纺织品设计师”这一国家级新职业平台,展开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培训、职称考核与评定工作,促进了家纺设计人员职业素质的提升。五年内共计有789名企业设计人员、设计室及大专院校的专业人员,经评定取得了“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注册设计师”称号,其中,高级家纺设计师30名、中级家纺设计师135名、初级家纺设计师624名。
为鼓励产品设计创新,协会每年组织开展“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 “大赛”获得企业大力支持,并引起业界内外的广泛关注。五年内共计有998人次参赛,参赛产品1998套(共16895件)、创意设计平面作品7729幅、论文201篇。
此外,组织开展了“全国技术比武——织布工(毛巾织机)职业技能大赛”,最终优胜者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地方政府表彰,推动了全行业开展群众性技术练兵活动。
3.信息、标准、版权,保驾护航产业发展
“十一五”时期,为更好地发挥“上传下达”职能,协会长期跟踪调查一批会员企业及产业集群,定期采集一手数据,并结合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海关总署汇总数据,编制发布行业经济运行报告。在分析实时采样信息基础上及时向主管职能部门汇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企业和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五年内,逐步完善了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2007年12月,成立中国家用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随后,床品标准分技术委员会、毛巾标准分技术委员会相继成立。期间共修订了22项标准。截止2010年底,已实施家纺类标准共计25项。其中,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15项。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尤其在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版权机构建设保障了行业的繁荣与发展。2010年7月,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与国家版权局联合发布《南通家纺产业版权保护调研报告》,向全球推广“南通经验”。
(四)以技术进步谋发展,以品牌战略促升级
1.消化吸收创新,加快装备技术进步
“十一五”时期,行业在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的同时,对原有设备实施技术改造,重点推进企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行业资源环境指标均有所改善。另外,企业加大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研发水平逐步提高。五年内家纺企业共计获得23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其中,二等奖4项、三等奖14项、四等奖及优秀奖5项。
资源整合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五年内,行业利用纺织联合舰队的有效资源,加强与棉纺、化纤、印染等上游环节的研发合作,共同开发了一批供家纺企业专用的高支高密等高档面料、经特种工艺处理的功能性面料,以及采用新原料、新技术生产的新型家纺纤维和面料,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
2.品牌效应显现,促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骨干企业重视品牌效应,知名品牌数量增加。2006年至2007年间,行业新增装饰面料类中国名牌5个、窗帘类中国名牌2个、台布类中国名牌2个、地毯类中国名牌6个。截至目前,行业共计有45个中国名牌。同时,还出现了一大批中国驰名商标和地方名牌。
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打造拳头产品,增强了大中型企业的市场活力,实现以名牌为支撑的产品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五年内,孚日家纺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宏城家纺有限公司、上海罗莱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深圳富安娜家饰用品有限公司、湖南梦洁家纺有限公司、泰丰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等先后在深圳或香港上市。加上早期上市的维科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行业共计有7家上市企业。行业名牌纷纷以全新的形象示众,有效地发挥出品牌效应,以名牌产品为先机的行业骨干企业实现加速发展。
3.大家纺格局形成,各类品种推陈出新
家纺产品即生活用纺织品,是居家及在公共场所使用的纺织类生活用品和装饰用品。产品主要分为床上用品、毛巾类产品、窗帘布艺类产品、餐厨类制品、地毯壁挂类产品、日杂生活用制品。其产业链相对较长,涉及织造、印染、整理、缝制配套及终端销售等环节。产品用料种类多,成品幅宽跨度大,宽幅面料使用量大。生产设备及加工工艺有较强的专业特色,如毛巾、地毯产品的织造、特种功能的印染整理加工、新型纤维的应用等。近十年来,“大家纺”格局和“软装饰”文化的创新打造,加速了现代家纺产业的形成和完善,细分门类日渐齐全,产品种类大为丰富,差异化有所增强,品质不断提升,国内需求稳步增长,国际竞争力逐渐强化。
(五)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工业基础薄弱,装备技术水平总体偏低
由于行业起步较晚,多数企业尚处资本积累初期,规模有限,行业整体水平较为薄弱。装备不够先进,自动化、连续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2.市场集中度较低,核心品牌张力不足
行业市场集中度偏低,现有核心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尚未形成一批具有很强市场影响力的终端品牌。据协会调查,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20家企业工业总产值共计约450亿元,仅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5%。非终端品牌由于不是直接面对消费者,其品牌推广更为乏力。
3.渠道单一化,不利于行业向纵深发展
企业主要的销售渠道是百货公司、超市、专卖店、专业市场等,但共同的缺点是网点少且分散,不能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采购。相对于行业发展,渠道较为单一。并且同质化现象越发严重,在产品、品牌、渠道及营销手段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不利于行业向纵深发展。
4.人才结构性短缺,渐成行业发展瓶颈
尽管行业加大了人才队伍建设,从业人员素质有所提高,但是总体上,仍不能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专一化需求。结构性短缺问题越发凸显,尤其表现为高层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产品研发人员、产品及展示设计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等明显缺乏。人才短缺已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又一资源瓶颈。
5.消费理念陈旧,亟待转变提高
国内消费习惯及传统观念不能适应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扩大内需的要求。无论是个体消费,还是公共类消费;农村消费,还是城市消费,均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有待于加强宣传和引导。
二、“十二五”时期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一个实现由“家纺大国”向“家纺强国”转变的关键期,行业发展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同时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格局不会改变。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战略任务的执行,为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行业将以产业链的比较优势和创新实力为基础,向价值链高端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家纺大国”向“家纺强国”的转变。
(一)发展面临的国际市场机遇
1.全球化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与此同时,全球家纺产业格局也正在经历一系列的调整,这将为我国家纺产业依靠新型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2.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有力带动市场新需求
近几年,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及东盟、南美洲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家纺产品的进口需求快速增长。随着国家的崛起和经济的发展,数量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势必将成为我国家纺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在全球人口分布上,发展中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90%,每年95%的新增人口出生于此,这意味着家纺产品拥有巨大的潜在需求。
(二)发展面临的国内市场机遇
居民提高生活水平、转变生活方式,医院、宾馆及休闲娱乐等公共场所需求增加,政府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等需求面因素,都将为行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空间。
1.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市场繁荣奠定基础
“十二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将保持稳定增长,经济形势更加繁荣,消费能力快速提升。我国人口增长已进入稳定期,每年新增人口约为600万人。未来五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四个百分点,意味着将增加大约6000万城市人口,即年均新增1200万人。随着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的实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将逐年增加。以上人口、新居等因素加大了未来产品需求。另外,婚庆类产品将持续热销。目前,我国每年因1000多万对新人婚庆而发生的直接消费高达6000亿元。儿童用家纺消费品数量也不断增加。家庭美化居室、追求健康、时尚、舒适的生活方式,期待美好新生活的诉求对行业产品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2.公共类产品更新,保障需求增量
新增、修缮的宾馆及休闲娱乐场所、医院、疗养院、养老院、交通工具等公共设施,将创造公共类产品新增需求和重置需求。2010年医院和卫生院床位共计有537万张,同比增长10.27%;收养性社会服务机构共计4万个,床位312.3万张,同比增长13.4%。伴随公共卫生服务要求的提高,公共类产品需求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目前,全国酒店客房数年均增长率约为10%,星级酒店客房数达200万间,预计未来十年内将增至500万间。
(三)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未来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方面,主要存在四大不确定因素。其一、国际市场需求放缓将加剧各国产业间的竞争。特别是周边国家不断增长的同类低附加值产品在国际市场与我产品展开激烈争夺;其二、受本轮要素成本上涨的冲击,国内产品价格不断上调,削弱了大众消费品种的出口竞争力;其三、发达国家掌控技术、品牌等核心资源的局面仍将持续,各国将对高端核心技术、品牌及渠道施加更为严格地控制,使国内纺织企业在价值链高端市场面临更为残酷的生存环境;其四、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国内出口仍将遭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侵扰。
国内方面,行业因长期粗放式增长而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调结构、转方式任务依然艰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行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同时,面临诸多外部环境问题,如制度环境亟待改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市场秩序不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企业诚信度不够、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等等。
三、“十二五”时期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行业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为路径,以提升家纺文化为核心,以推动渠道创新为支撑,以实施人才科技战略为保障,以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快行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为2020年实现家纺强国的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立足科技强国、品牌强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强国的行业发展目标和基础,加强研发创新,大力提升渠道掌控能力,使我国家纺产业在国内外拥有较高的地位、较强的影响力和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1.经济指标平稳较快增长
“十二五”时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出口额年均增长7.5%。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产品的功能性和附加值,保持吨纤维产值稳步增长,2015年纤维消耗量达到1390万吨,年均增长3%。
2.科技水平明显提升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出效益,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
3.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
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和渠道创新,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行业品牌。引导骨干品牌企业和产业集群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和产业集聚地。自主品牌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培育出10家年销售额在30亿元以上、具有良好国际声誉的品牌企业,打造出5个全国著名的区域品牌。
4.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深入开展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工作,初步建立家纺产品循环利用回收体系。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表6 “十二五”时期行业发展主要指标 |
指标 |
2010年
(估算) |
2015年
(预测) |
年均增长
(%) |
性属 |
行业增长 |
|
|
|
|
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 |
|
|
8 |
预期性 |
出口额(亿美元) |
297 |
427 |
7.5 |
预期性 |
纤维消耗量(万吨) |
1200 |
1390 |
3.0 |
预期性 |
技术进步 |
|
|
|
|
劳动生产率(规模以上) |
|
|
10 |
预期性 |
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规模以上) |
<1 |
>1 |
|
预期性 |
自主品牌 |
|
|
|
|
年销售额30亿元以上品牌企业数量(个) |
1 |
10 |
|
预期性 |
全国著名区域品牌企业数量(个) |
|
5 |
|
预期性 |
可持续发展 |
|
|
|
|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 |
|
|
[20] |
约束性 |
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 |
|
|
[20] |
约束性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
|
[30] |
约束性 |
注:[ ]号内为五年累计数 |
|
|
|
|
四、“十二五”时期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协调发展
1.区域空间,梯度布局
根据各地区在要素禀赋、市场环境、基础配套、经济规模等方面的不同特征,科学合理地布局产能,实现高端产能、中间产能和基础产能的梯度式发展。
东部地区以研发创新、品牌渠道为主,加快产业升级;中部地区强化配套建设,承接产业转移;西北、西南地区重点开发特色产品,拓展边境贸易。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避免各地区盲目追高和产业同质化,从结构上实现产业的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2.产业集群,特色发展
产业集群突出自身发展特色,利用品类差异化,避免同质产品过度竞争。加强产品设计、产权保护、市场建设及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产业集群由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逐步建成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性品牌,实现打造5个全国著名区域品牌的任务。
3.骨干企业,壮大优势
行业骨干企业积极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通过“兼并、重组”,做强做大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终端品牌,重点培育出10家年销售额在30亿元以上、具有良好国际声誉的品牌企业。同时,不断强化内在品质的提升,积极向高端价值链转型,不断提升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家纺产品占据国际中高端市场、实现家纺强国做出贡献。
(二)探索渠道多样化,构建营销新格局
1.推行大家纺连锁,破解高成本困境
根据市场环境的日新月异和市场格局的细化,不断完善传统营销渠道,推进多层次商业渠道建设。通过渠道创新,实现“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积极推行“大家纺”连锁,提供一站式采购服务。积极探索不同产业间的跨界合作,借用家居渠道,共享饰品渠道,补充和完善行业营销网络。以配套产品间的互补性为依托,打造颇具竞争优势的渠道新格局,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实现行业的繁荣与发展。
2. 升级专业市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进一步完善现有专业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构建高效的物流运输系统,加强市场及企业品牌的对外宣传,使之成为中小企业的品牌孵化器。在总结成功的市场模式基础上,适时向条件具备的地区推广,并融入“大家纺”和家居理念,实现以市场带动地区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3.主推电子商务,发挥新型渠道优势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宽新型网络营销渠道。探索并比较传统市场渠道与电子商务各自优劣及产品需求特性,实施差别化的市场定位,满足不同层次消费市场的需求。加强网络销售产品的标准化设计和质量管控,为消费者提供有保障的高性价比产品。
(三)加快品牌建设,构筑全方位体系
1.打造立体式品牌格局
打造一批地区品牌、区域品牌、全国品牌和国际品牌,形成与金字塔式企业分布格局相对应的、囊括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经销商品牌的立体式品牌格局。大力发展行业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品牌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推进区域品牌的特色化、优质化发展,切实促进行业品牌整体价值提升。
2.构建四位一体价值体系
推动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四位一体”品牌价值体系的建立。以质量为生命,以创新为灵魂,突出品牌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
3.着力推进品牌国际化进程
通过兼并与收购海外企业、直接参与国外品牌运营等方式,不断吸取品牌国际化经验。把握国际产业和市场格局重构的有利时机,引进和利用海外原料、设计、渠道等资源。通过资本运作,加快产业链的完善和提升,在产品、技术、管理等领域加强国际交流。推进品牌运作中的资本创新、渠道创新、商业模式及业态创新,努力为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打开突破口。
(四)加强人才培养,夯实强国基础
1.加大教育投入,培养行业适用人才
人才队伍为行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以实现家纺强国为目标,重视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层次管理人员;以推动科技进步为重点,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研发设计人员;以强化专业技能为核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优化劳动力在要素结构中的比重。
2.密切校企联系,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行业技术、设计、营销、管理等培训。依托大型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整合现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专业人才培训基地。采取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完善在校生及毕业生实习基地。建立健全企业在岗培训制度和优秀员工赴培训基地学习的选拔制度。
3.完善人才机制,充分体现人的价值
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把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培养和引进人才,营造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积极开展技术练兵等活动,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文化认同。
(五)完善公共平台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的职能,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企业良好发展的经济环境。
1.会展平台
进一步加强“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等专业会展平台的打造。完善时间布局,实现春秋两季展会并举;深度跨界合作,发展墙纸、家居家饰用品等展示区,加强行业的交叉和衔接;优化产品门类,构建区域家纺产业协同体系,互补升级,进一步凸显国际竞争优势。积极探索地方展会平台建设,强化区域特色,维护有序发展,促成国际性大家居博览会与地方特色展会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2.信息平台
做好行业统计工作,加快行业及企业统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行业信息搜集、加工和管理,推进数据库建设,建立联网直报。增强信息质量,不断提高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3.产品研发平台
提升产品研发服务平台的专业水准和市场运作能力,提供满足企业需求的高质量服务。加强核心技术产品及功能产品的研究,提高成熟产品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水平。
4.检测平台
强化公共平台的检测功能,提高现有检测机构的专业水准和认证等级,为行业产品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5.国际交流平台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企业参加国际技术交流及大型经贸展示活动。广泛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行业组织合作,联合组织实地考察等行业交流活动。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加快行业国际品牌建设步伐。
(六)提倡家纺文化,彰显中国特色
作为现代产业,家纺行业具有鲜明的时尚、文化特征。行业应以创新为主题,提升文化创意,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在开发国际时尚产品时,要注重传承民族文化精髓,融合创新,凸显中国元素,提升中国家纺的国际地位。
1.推广鉴定,打造创新团队
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初、中、高各级别设计师的职业培训,并在培训的基础上做好家纺设计师的职业评定工作,造就一批充满活力的设计师队伍,使之成为传承和创新家纺文化的业界先锋。
2.提升大赛,实时发布趋势
深入开展设计大赛,加强流行趋势的研究与发布,不断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素养,推进文化创新,引领时尚潮流。不断整合企业及产业集群在设计研发上的优势资源,加强与国际设计领域的合作,促进产品设计的多元化,推动行业自主品牌的发展。
3.创建平台,促进合作交流
搭建设计师合作交流平台,疏通设计师与企业之间的人才输送渠道,设立获奖设计师及优秀作品资料库,帮助企业遴选最具创意和培养潜力的设计师及满意的设计作品。在设计理念转化为产品推入市场并最终消费的过程中,促进家纺文化理念的有效传播。
(七)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
1.积极贯彻纺织工业科技进步纲要
积极贯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围绕纺织行业突破十大类50项关键技术和重点推广110项先进适用技术,促进行业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加快更新,切实提高装备技术水平
加快研发和积极推广高性能、高效率、节能减排的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加快产业技术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在基础装备中大幅提高无梭织机、电子提花机等现代化先进装备的占有比率。积极采用智能程度高的染整生产线、全自动剪裁缝制等现代化装备,研究推广家纺成品生产流水线,提高行业自动化、连续化生产水平。
3.加强研发,大力推广新原料新工艺
加强基础研究,增强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研发推广新原料、新工艺、新技术。大力发展高仿真及各种功能性纤维,采用动物、植物、矿物等生化原料,开发生物质纤维。运用先进工艺,实现家纺产品的多样化和高品质化。重点解决天然纤维原料供给不足的矛盾,为家纺产品升级换代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4.两化融合,全面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应用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流通过程。建立高效的供应链协同体系,增强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参与并推广纺织行业“十二五”期间重点研发的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纺织企业信息集成应用系统,建立面向供应链和行业宏观决策的知识库系统,广泛运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及物联网技术。通过信息化,实现差异化、个性化、国际化的融合,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1.增强社会责任,落实可持续发展方针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行业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绿色低碳、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已成为或将成为评估企业产品的关键性指标。
依靠信息技术减少资源消耗,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有关碳排放、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等行业规范(标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奖惩制度,实施跟踪和监管重点耗能企业及产业集群目标完成情况。加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低碳。
2.加强基础研究,积极推广低碳环保技术
加强基础研究,不断研发和推广节能减排的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十二五”时期在行业中重点推广太阳能集热、数码喷印、冷转移印花、活性染料湿短蒸染色、无PVA上浆、泡沫染色、弱捻纱代替无捻纱等工艺技术,有效减少排放,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3.推行循环经济,实现再生利用新突破
宣传和鼓励企业对边角余料、废水热能、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再生利用。建议职能部门制定针对家纺产品回收利用和相关政策,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专用技术研发及国际合作。
1)边角余料的回收利用。加强行业间合作,提高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余料的再利用价值。
2)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与相关部门合作,从酒店、军队、学校等社会消费入手,逐步向个体消费过度,推进实施废旧产品回收利用系统工程。
3)推广应用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利用热交换装置,回收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里的热能及油锅炉余热。加强对印染废水分质分流及深度处理回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择优推广现有行业领先技术,推荐优秀科研机构。
(九)延伸产品服务,积极扩大内需
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供给行业,家纺业肩负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重要职责。为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应以科学的消费理念为原则,完善的行业监管为保障,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家纺产品。
1.培养科学理念,倡导合理性消费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以及专业市场、经营网点等市场渠道,宣传科学消费,引导消费者正确消费,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2.加强行业监管,保障消费者权益
不断完善行业标准,稳定并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建立诚信体系,加强市场监督,维护消费者利益,真正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3.丰富产品品种,满足多样化需求
针对各类消费群体及不同消费层次,进行产品创新,增加品类品种、丰富花色款式,完善产品功能。加大对功能性产品,特别是复合型功能产品研发投入,大力推进功能性产品市场化,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十)加快自主品牌出口,推进多元化国际市场建设
1. 调整产品结构,保持国际竞争优势
针对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地区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巩固我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市场份额。同时,密切关注周边国家家纺产业的发展动向,比较自身与他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态势,从而调整未来产品的发展方向。
2.拓展新兴市场,构建潜在市场战略
在保证发达国家出口份额基本稳定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从多元化国际市场上寻求新的增长突破口。加深对不同地区市场消费偏好的观察和了解,生产出口具有特色的适销对路的产品。着眼长远,适时向投资环境相对良好的国家和地区转移生产,设立针对其本土消费群体的研发机构和销售渠道,为未来该地区市场的发展扩容奠定基础。
3.鼓励“走出去”,加大自主品牌出口
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推进自主品牌企业跨国并购投资,利用当地资源、政策和市场,建立国际化的研发、销售和服务体系。以发达国家及新兴经济体为切入点,逐步建立自主品牌海外销售渠道。积极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并通过博览会、展销会、发布会,扩大自主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着力提高自主品牌在出口结构中的比重。
五、“十二五”时期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给予品牌企业相应的税收优惠
行业内骨干品牌企业已具备在装备、技术、产品等方面与国际知名企业相竞争的实力,但是在资金、规模、影响力等方面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在稳站国外主要市场的同时,国际知名企业已开始大举进入国内市场,考验着国内品牌企业的运营能力。为此,在大力提倡“品牌强国”的精神下,建议给予行业内品牌企业以高科技企业同等税收优惠,以加速我国自主品牌建设,打造一批抗风险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影响力大的国际知名企业。
(二)支持课题研究,攻关行业重大现实问题
近年来,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在产品升级、技术进步、品牌建设、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不少发展困境。“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行业发展也同样面临许多重大现实问题亟待攻关。为此,建议鼓励和支持相关科研院校对行业重大课题进行研究。行业重点课题有:
——新型“大家纺”渠道建设研究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
——建立家纺产品循环利用回收体系研究
——家纺流行趋势研究
(三)支持行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围绕“三大平台”,加快行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提供满足需求的高质量服务。
1.人才库建设平台
为满足行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快建设专家人才库,整合企业管理、装备技术、产品研发、艺术设计、市场营销、战略策划、综合创新等领域的人才资源,着力解决行业内的共性问题和前瞻性问题。
2.咨询服务平台
构建涉及趋势预测、技术服务、商贸信息等多平台体系,实时搜集国内外行业动态,做好整理、加工工作,定期向企业传达有关信息,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把握行业动向,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创新应对能力。
3.市场拓展平台
协助完善和提升“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将其打造成世界顶级家纺专业博览会。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对各地会展平台建设的扶持,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
(四)加快制度创新,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要素成本增加、资金缺口扩大、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成本高企等,加大了企业正常运营压力。建议加快推进融资制度创新,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全面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大证券市场和债务市场融资力度,扩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五)实施权威认证,规范企业社会责任
为降低国际采购商对出口企业频繁认证造成的额外成本,进一步规范生产企业社会责任,建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加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级标准,成立第三方权威认证机构,定期发布具有国际认证同等效力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逐步取代国外商户的反复验厂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