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培育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提升产业竞争力乃至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家纺产业集群作为我国家纺行业极富活力的产业组织形式,目前已成为我国家纺行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试图通过剖析我国家纺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何来进一步挖掘其发展的潜力和扩展其发展空间,为我国家纺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概要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一般而言,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国家集群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相应产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的地位。
2002年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始了产业集群的试点工作,至2009年我国家纺产业集群试点单位已达20个,集群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家纺行业的发展。为了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还要从战略上需要看清产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市场形势,把握其正确的发展方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我国家纺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二、我国家纺产业集群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一)家纺产业集群发展的历程
1978年,中国的经济改革从农村开始并率先取得突破,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推行,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时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办企业,使乡镇企业逐步发展起来,当时大量乡镇企业选择了技术和资金门槛不高、市场紧缺的纺织产业,构成了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雏形。20世纪90年代,我国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一些原本相对集中的生产被子、被面、毛巾等家纺产品的家庭作坊随着行业的发展,逐步发展、聚集、壮大,形成了产业链完整、各具特色的家纺产业集群。按照其形成的动力来源,我国家纺产业集群目前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类:
1、由专业市场带动形成的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家纺产品消耗量越来越大,家纺专业市场销售量不断扩大,一些相关的家纺生产企业开始围绕专业市场聚集,由专业市场带动的家纺产业集群也逐渐形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叠石桥家纺市场、南通家纺城带动了以床品为主的江苏海门三星镇、江苏通州川姜镇家纺产业集群的发展;义乌小商品市场带动了义乌线带产业集群的发展。
2、由地方传统经济带动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海宁、余杭等地是传统生产线绨被面的地区,后根据市场需求转化为生产
布艺、窗帘、沙发面料为主的产业集群;河北高阳地区传统以生产高阳土布著称,后利用旧织机生产毛巾、毛毯等,形成了以巾被为主的家纺产业集群。
3、由大企业带动形成的产业集群
一些规模较大的家纺骨干企业通过委托当地中小企业为其搞加工,不断提高企业的专业程度,逐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产品为纽带的家纺产业集群。如山东孚日集团通过委托加工的形式带动了当地毛巾家纺产业的发展;青海藏羊集团带动了当地藏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3万余农牧民踏上致富路;山东艺达、万得、云龙、芸祥带动了山东文登当地绣品家纺的发展;北天鹅、三弘等企业带动了浙江萧山羽绒家纺的发展;安徽天鹅、天馨等企业带动了安徽岳西地区手工家纺产业的发展。
4、由产业集聚、政府导向、周边产业影响形成的产业集群
桐乡大麻、屠甸、浙江浦江、建德乾潭、杭州余杭区、油车港等地的政府看到了家纺产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引导当地的纺织企业做家纺,逐步形成了当地以家纺为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的纺织产业集群。
(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家纺产业集群的经济运行情况
进入2008年以来,家纺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及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导致行业经济下滑压力明显加大,进出口下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2007年、2008年、2009年1-11月份家纺产业集群经济运行情况比较
项目 |
2007年同比增长(%) |
2008年同比增长(%) |
2009年1-11月同比增长(%) |
业总产值 |
21.07 |
8.54 |
9.2 |
工业销售产值 |
20.21 |
7.70 |
8.88 |
出口交货值 |
16.77 |
4.36 |
4.21 |
主营业务收入 |
20.63 |
8.03 |
8.6 |
利润总额 |
26.17 |
6.91 |
10.12 |
应交增值税 |
25.50 |
9.46 |
19.09 |
利润率 |
|
4.99 |
4.97 |
由上表可看出,2008年、2009年产业集群各项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长明显低于2007年的增长速度。
但是通过下表中产业集群经济指标同比增长情况和全行业抽样调查重点企业经济指标同比增长情况的对比,不难发现家纺行业产业集群的表现要远远好于其他孤岛企业情况。(由于国家统计局没有家纺产业的统计门类,家纺行业的经济运行是通过对家纺产业集群及行业重点企业进行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
2008年家纺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项 目 2008年家纺产业集群 2008年75家重点企业
(同比增长%) (同比增长%)
工业总产值(万元) 8.54 3.68
工业销售产值(万元) 7.70 1.77
出口交货值(万元) 4.36 -0.68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8.03 0.13
利润总额(万元) 6.91 -10.26
应交增值税(万元) 9.46 -5.74
利润率(%) 4.99 4.54
2009年1—11月家纺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项 目 2009年1-11月家纺产业集群 2009年1-11月份60家重点企业
(同比增长%) (同比增长%)
工业总产值(万元) 9.2 -1.72
出口交货值(万元) 4.21 -10.97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8.6 -1.81
利润总额(万元) 10.12 3.53
应交增值税(万元) 19.09 3.07
利润率(%) 4.97 4.04
(三)我国家纺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经济运行情况好于行业整体水平,但在国际国内外部环境多变的形势下,我国家纺产业集群与世界上那些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成熟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现代产业集群还有不少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中低档产品过度竞争
家纺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少,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低。随着小企业的不断加入,竞争日趋激烈,中低档产品单价越来越低,利润空间日渐微薄。同质化产品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使得企业的盈利率大大降低,威胁产业发展。
2、低成本优势已经丧失
我国靠劳动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已经丧失,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处于转变“低成本”发展战略的转型期。据统计,仅2000年到2008年之间我国企业的平均劳动工资提高了近两倍。中国沿海地区的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9美元提高到2008年1.54美元,是印度的1.81倍;印度尼西亚的1.86倍;巴基斯坦的2.75倍;越南的2.7倍;孟加拉国的4.97倍。
2000、2008年主要纺织生产国劳动力成本 单位:美元
年 度 |
中 国 |
印 度 |
印 尼 |
马来西亚 |
巴基斯坦 |
越 南 |
孟加拉国 |
泰 国 |
2008 |
1.54 |
0.85 |
0.83 |
1.57 |
0.56 |
0.57 |
0.31 |
1.80 |
2000 |
0.69 |
0.58 |
0.32 |
1.13 |
0.37 |
|
|
1.18 |
Werner International
我国纺织原材料价格长期高于国际市场。以棉花价格为例:我国国产棉花价格近几年一直高于国际棉价2000-3000元左右,2009年7月30号,国内329级皮棉价格为13440元/吨,CotlookA指数为63.05美分/每磅,按1%关税计算,折人民币进口成本价位11042/吨,国内329棉花的价格高于进口棉纱2398元/吨。
3、缺乏技术人才支撑
我国家纺产业集群大多数集中于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城镇郊区,由于区位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消极影响,企业往往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产品设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人才匮乏成为家纺行业产业升级的瓶颈。
4、缺少龙头企业、品牌建设较为落后
重点龙头企业在市场观念、技术管理手段和经验积累方面明显要优于其他中小企业。通过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就可以在产业集群中促进产业链延伸、产业聚集,同时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支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园区建设。我国家纺产业集群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组成,骨干企业较少,个别产业集群甚至没有龙头企业,缺乏产业集群带动作用。
目前,我国家纺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大部分企业仍以OEM为主,利润相对微薄,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很低,没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缺乏对出口营销渠道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三、下一步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型消费增加等成为促进中国家纺市场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特别得益于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一揽子计划和措施的持续作用,为我们开展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家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集群试点取得的成效
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产业集群试点工作以来,家纺产业集群围绕纺织工业协会提出的“一个平台、五大支柱”的工作重点(即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信息服务、培训体系及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五个支柱,构成一个公共服务的平台),进行了该试点工作,近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增强了家纺产业集群的抗风险能力。
1、部分家纺产业集群公共平台建设正在逐步完善。创新、质量检测、产品研发、信息化服务、电子商务、融资服务等各种平台在积极建设中。
2、家纺产业集群的技术水平逐渐上升,在国际展览会上的表现越来越好,文化创意、品牌创造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
3、区域品牌已经产生影响。“名城”、“名镇”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区域品牌。
虽然取得以上的成效,但是家纺产业集群要想取得持续高效的发展,相关组织和部门还应针对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加强引导。
(二)后危机时代家纺产业集群应如何发展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对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提出更的课题,特别是以低成本优势成长与发展的产业集群。我国纺织工业传统比较优势已经丧失,这就要求我们企业利用危机的倒逼机制,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产业升级为导向,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构筑产业“产学研”平台,不断提高产品“科技贡献率”、“品牌贡献率”,重点做好行业企业技术、设计、管理、营销方式、品牌等几个方面集成创新,来打造现代化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使我们行业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应急与谋远相结合,标本兼治,短长结合,制定完整的产业发展规划
首先制定完整的家纺产业发展规划,对家纺产业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进行思考和考量,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其次从当地资源能源禀赋及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出发,设计主导产品、优势产品、特色产品,研究产业链条,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对区域产业发展做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产业发展规划。
2、使产业集群加速进入新的生命周期,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再造
我国大部分家纺产业集群已经进入成熟阶段,集群内的众多家纺企业靠模仿起家,靠低价优势参与市场竞争。集群内的企业更多地依赖区域内的公共资源和知识,不愿意在研发上多投入,依赖于“搭便车”,整个产业集群的支柱创新能力提高较慢,同时由于我国中低端市场对低价低档产品的消化能力非常强,也导致产业集群升级压力不大。但是,产业集群也具备生命周期,当产业集群进入衰退阶段时,集群内的关键企业会出现迁移和消亡,将影响到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可能出现区域经济大幅滑坡、失业率持续上升或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等现象。要改变目前我国家纺产业集群升级缓慢的现状,纺织衰退阶段的出现,我们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使产业集群加速进入新的生命周期,抑制衰退而使产业集群进入新的成长期。
(1) 完善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组织结构,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实现产业集群内部的转型发展,积极推动优势企业由OEM向ODM、OBM转变,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参与国际竞争。使集群企业的发展由排浪式发展向垂直方向发展转变。
(2) 全面提升中小企业水平,加强对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服务和指导,使整个产业进入垂直发展的通道,实现产业集群内部:产业链延伸,产品差异化,龙头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打造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3、全面提升打造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竞争力已不单单取决于企业自身微观层面的因素,也取决于企业所处产业集群、区域比较优势等中观层面的因素。我国20个家纺产业集群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成长,已经成为国内较为知名的区域品牌,这些品牌是集群的无形资产,更是区域的品牌名片。但这20个区域品牌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区域品牌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这就要求我们清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定位,大力提升设计研发能力,采取有效地途径实施区域品牌战略,不断增强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保持产业集群区位的持续发展。
4、加强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家纺产业集群发展、提升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各家纺产业集群应加大行业技术、信息平台建设的投入,建设起产业集群内部的产品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职工培训中心、人才信息库、完善产学研交流平台,靠集群的集成创新驱动,发挥集体整体优势,提高集群企业的效率,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我国的劳动成本是周边国家3-5倍,我们的效率要高于他们5-10倍才有竞争力。
5、加强产业集群间的相互联系
加强各集群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各家纺产业集群在家纺产业链上游与下游间的相互配合,把好产品质量关,差异化经营。
四、小结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纺织工业新的增长点,我国家纺产业在近十几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家纺行业同样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一次大洗牌过程,都会引发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当前,许多行业都在为“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做准备。作为家纺行业的重要组织形式,家纺产业集群应该利用危机“倒逼”机制,通过对产业集群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再造,打造区域品牌、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加强产业集群间的联系等方面的工作,使产业集群在这几个方面有一个根本或较大的改革,对于解决家纺产业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矛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大意义。在新的时期,使中国的家纺产业从大国走向强国之路,这是我们所有家纺人的共同的历史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纺织强国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