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会都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风向标。今年,由于外部市场疲软、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提高,以中小微企业居多的纺织行业处于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复杂的困境之中。此时,广大纺织企业期望从两会中获得何种政策指向?来自业界的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问题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
坚定信心实现稳中求进
记者: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将是2012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调,相信今年两会将会为这一主调增添更多的注脚。今年恰是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备受关注的一年。作为中小微企业居多的纺织行业,如何让“稳中求进”成为现实?
王天凯:最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了八个综合调查组,分别赴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河南、安徽七省,重点对产业集群和中小微型企业进行调研。经调研汇总显示,今年行业的开局基本平稳,各级政府和企业的总体状态良好,面对困难和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因此对于行业的未来发展我们还是要充满信心。
从发展趋势来看,纺织品服装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国内外市场需求不会出现大幅度的萎缩,特别是我国内需市场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仍将保持不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各种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也将继续落实,随着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得到缓解,纺织品服装的内需增长尽管存在抑制因素,但仍有条件稳步扩大,并继续对纺织行业发挥支撑作用。国际市场竞争虽然更趋激烈,但我国纺织工业具有由成熟、完整产业体系形成的集成竞争优势,仍有较为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与此同时,趋紧的外部环境将形成市场倒逼机制,带来新一轮行业洗牌,企业加快调整提升和加强企业管理的任务将更加紧迫,从长远考虑这也是企业必须做好的要务。
企业生存环境需要改善
记者:今年由于国际市场需求较为疲软,成本压力较大,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值得特别关注。您在今年两会上将重点提出哪些涉及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的建议和意见?
王天凯:棉花问题和纺织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涉及企业生存环境的普遍问题,也是痼疾问题,是我此次上会最为关注、要特别提出的问题。
通过七省调研,我们在看到行业整体向好的同时,也看到影响行业安全的隐患比较明显:在成本因素增长较快的同时,影响行业公平竞争的,包括棉花流通体制以及大量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经影响到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此,我将采取可行途径反映政策诉求,为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争取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记者:今年以来,国务院多次专题研究改善小微企业生存环境问题,也出台了一些相应政策,但基层企业却反映,政策力度尚未达到让企业解渴的程度。您如何看待这一现状?
王天凯:纺织业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最早走入市场进行充分竞争的行业,多年来累积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也为解决就业、造福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无愧于我国传统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最具国际竞争力产业的定位。现在企业反映生产经营遇到困难,我们要判断哪些是企业内部问题,哪些是外部环境问题。内部问题的解决,要通过调整发展战略、创新管理模式、积极转型升级来实现;外部环境问题的解决,则需要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更加及时有效,各级相关部门为企业营造更为良好的生存环境。
比如劳动力成本上涨问题,就是企业自身需要提高认识和积极面对的问题。招工难是高成本时代的主要特征,不容回避,这对纺织工业加快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质量效益创新型产业转变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用工荒”现象符合产业发展规律,需要行业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以消化和解决。纺织行业要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纺织事业。
市场化的企业渴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举个例子,现在国际棉价比国内每吨便宜四五千元,纺织企业受到进口棉配额和滑准税的限制,无法按市场规律采购物美价廉的棉花,这与国际竞争对手相比,就先输了一截。再比如,棉纺企业一直以来承受着增值税“高征低扣”给企业带来的额外负担,加之去年棉花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企业的困难可想而知。
正确认识“小微”发展之道
记者:近年来,纺织行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在这一进程中,小微企业应该怎样作为?
王天凯:转型升级,并不意味着行业里所有的企业都要去搏高档、做品牌,而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自己的特色,做好自己的模式。
当前,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发展已经成为纺织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微企业必须准确定位,向做精、做特、做专方向发展。有些小企业在缺乏基础的条件下盲目发展品牌,结果是“两脚踩在泥坑里”无力自拔。在这一点上,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应正确引导,帮助企业少走弯路。
记者:除了在两会上履行委员职责外,作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您今年将带领联合会开展哪些主要工作,以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王天凯:在日常工作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一要继续发挥好“联合舰队”的作用,协同配合,全力探讨自主创新、品牌建设、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的途径;二要深化经济运行分析,量化研究行业情况,做好行业中观层面的信息统计和分析工作;三要开展联合会文化的建设;四要加强对地方和先进企业经验的推广,努力为行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