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随着中国服装产业不断升级,部分欧洲时装品牌开始“西撤”,在本土周边发掘合适的制造商,其周边不少国家和地区正成为新的时装制造中心。
由于主力市场仍在欧洲本地,一些欧洲时装品牌“西撤”主要还是为了应对本地市场时装行业变化越来越快的消费偏好。由于时装潮流越来越具有瞬息万变的特点,如果产地过远,经长途运输后可能潮流已经改变,船上服装还没来得及卸下就已成了明日黄花,只能打折处理,而这是时装公司最不愿意看到的。将制造基地部分迁移到离市场较近的地区,可以大大缩短供应链,便于时装公司迅速把握潮流的新动向,及时作出反应。另外,将制造基地移到自己的周边地区也有文化接近方面的考虑,生产管理、质量控制方面的沟通会更加顺畅。
但将部分制造基地从中国撤走只是欧洲时装品牌行动的部分表现,“退”的同时更有“进”。近年来,欧洲时装品牌通过持续不断加速开设实体店、稳步向二三线城市扩张等方式布局中国市场,就是明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市场的快速发展,在中国扩张的欧洲时装品牌也开始谨慎地“触网”,欲借网络购物的东风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对于本土时装品牌,欧洲时装品牌的一退一进带来的是喜忧参半的局面:在制造一端,部分贴牌式制造撤出后,自主品牌将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也便于国内时装品牌向产业链上游移动;而在市场一端,随着欧洲时装品牌加速布局中国市场,竞争必将更加激烈,本土企业的生存压力也将加大。在此背景下,本土时装品牌不仅要及时研究把握消费潮流的新动向,更要把握本行业的新动向,及早研究应对,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