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夏津县宋楼镇的鑫秋种业育种基地上,农民正在浇地。
植棉调查费时、费工、费力,效益不如种粮
棉花,经济作物不再“经济”
记者在几个产棉区调查,棉农普遍称,现在种棉花不划算,既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也不如种粮效益好。
很多棉农
靠省工钱提利润
在记者遇到的所有植棉农民中,无棣县西小王乡后王坟村农民王树花植棉收益是最高的。在采访中,她却三次提到自己不代表去年农民植棉收入情况。
今年59岁的王树花家去年种了97亩棉花,其中60多亩是按每亩600元的价格,承包的别人耕地。在土地承包价格这么高的情况下,她家去年植棉纯收入约8万元,平均每亩800多元。而据后王坟村党支部书记王玉春介绍,王坟村去年村民共计种了四五千亩棉花。“我大体算了一下,去年种棉户收支能平衡的占一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户亏损,剩下的户只是稍有微利。”
王树花在“稍有微利”的户中是佼佼者。但她家种棉能挣这么多钱,王玉春评价却是,别人没法比。“她种棉技术高,去年秋季雨水多,棉花亩产还能到500斤,全村平均才400多斤。尤其是,她家人手多,她和丈夫、儿子、儿媳天天靠在棉花地里,因此雇工少。”
王玉春特别强调雇工的费用,是因为去年的工价高。在农民算植棉效益账时,最大的一块就是用工费。在西小王乡,去年甚至出现了棉农拿棉花顶工钱的事情。去年拾棉花时,后王坟村几乎家家雇人。拾一斤棉花,雇主平均要支付1.3元的工钱,高的甚至到了1.5元一斤。有些村民承受不了,就和雇工商量:拾的棉花,咱们平分,我也不给你工钱。雇工不干:你还是给工钱吧。
靠省工钱而提利润的,还有西小王乡北小王村村民张元军家。去年张元军种了140亩棉花,纯收入5万多元。对这个收入,张元军说,“表面上看挣了5万多元,可耕、种及浇地、打药等用的都是自家的机械,这块钱没算进去。再说了,我们家人手多,我和两个儿子从4月15日播种开始,一直在棉田地里忙到10月底。我们是拿投在地里的人工换的这些钱。”
近两年农民工资的大幅提升,使农民种地越来越算效益账。一算账,种棉不如打工,在棉区,这是几乎每个种棉农民都说过的话。
效益不如种粮
农民植棉信心受挫
和种粮相比,种棉需要更多的人工投入。因此,即使在不计算农民自投工时的情况下,植棉效益也应大大高于种粮。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方言说过,2008年度,麦棉种植效益比为1:6.2,2009年度为1:7.9,而正常情况下,麦棉种植比较效益为1:8。那么,同样是种地,去年植棉和种粮相比,效益如何呢?
临清市刘垓子镇张庄村曾是当是有名的棉花生产专业村,该村党支部书记马德林在任30年,曾经年年领着村民种棉花。但现在村里种棉花的很少了。按目前的粮棉价格,马德林算了一笔种粮和种棉的效益账。种粮两季,一季小麦一季玉米,小麦平均亩产800斤,玉米平均亩产1000斤,两季中农资、机械等费用700元;小麦和玉米的平均价格为每斤1.1元。不算人工,种粮一年两季纯收入1280元。棉花只能种一季,亩产籽棉按500斤算,投入费用600元;籽棉3.6元一斤,不算人工,一亩地一年纯收入1200元。
“看似效益差不多,但和种粮相比,种棉花投入人工太多。”马德林说。种小麦和玉米,从种到收,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除了中间打药、浇水,农民几乎不用再往地里跑,两季在地里也就忙个十多天,省出的时间可以外出打工。种棉花除了要一遍遍地打药,掐尖打杈、拾棉花都是投工很大的活儿,棉农基本上是被拴在地里了。此外,种粮国家每年每亩地能给100多元的补贴,种棉花每年每亩只有15元的良种补贴,对棉农来说,这又是一块收入差。
如果按正常情况下麦棉种植比较效益1:8来计算,籽棉平均价格应至少在每斤5元以上。夏津县农林局植保站站长于佃平说,如果籽棉价格能维持在每斤5元,农民算经济账时,才能有和种粮差不多的效益。马德林也认为,籽棉每斤5元是保住农民继续种棉热情的底线。
但3月26日下午,在临清市开往夏津县的一辆乡间小客车上,谈到种棉和棉花价格,车上不止一个农民说:“籽棉就是5块钱一斤,我们也不会再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