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每一个220多公斤重的标准棉包里都装着棉农3亩地的汗水。2004年以来,是期货套期保值让我省涉棉企业规避了棉花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也可以说是保护了棉农的利益。今年我们已经注册了300多张棉花仓单,在全国18家棉花交割仓库中排第一位。”日前,衡水市棉麻总公司储备库主任邱福深指着仓库内整齐的棉包垛对记者说。棉包上标着出产地:故城、枣强、景县、辛集……
交割库串起棉花产业链
正值今年棉花收购收官阶段,记者来到位于我国主要产棉区之一的衡水市郊外的衡水市棉麻总公司储备库,这里到处是小山一样的棉包垛。
在这个储备库的一间大办公室的墙上,贴着其作为全国18家棉花交割库之一,在2004年棉花期货上市之时成功注册我国第一张棉花标准仓单的各种历史单据。
2010年5月以来,棉花价格从每吨17000元扶摇直上,于2010年11月和2011年2月两次上涨到接近35000元,如今跌落到20000元左右,让整个行业体会了一番“天上地下”的感觉。许多农民也饱受棉价波动之苦。
“期货市场的作用,就是减少价格暴涨暴跌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多年以来,在我们这里注册仓单的棉花价格企业基本上都受益了。”储备库的宋文会说。
在交割库注册了仓单,在期货市场上做了套期保值后,就如同上了保险一样,把自己的利润锁定。据介绍,在衡水市棉麻总公司储备库做“期货棉”改变了以往赌市场的被动状况,可以根据期货价格的指导作用调整经营行为。一般来说,做期货棉我省棉企一般比做现货每斤利润能高0.1元左右。正常年份,棉企1吨棉花的利润在1500元上下,去年初达到了历史最高的6000元。
由于心里有底,棉企收棉时相应地可以以较高的价格收购棉农的籽棉,让农民增收。许多棉贩和棉农尝到了甜头,主动提高种植或收购棉花的品质,以达到期货棉的标准,卖个好价钱。
棉企逐渐熟悉套保运作
辛集市王下西棉业的武冠卿收购、加工棉花已经20多年了,他告诉记者:“我2004年9月份接触期货这个新鲜玩意,这些年是100%成功。由于期货棉对棉花要求的品质高,所以我收购的价格有的比别人高一毛到一毛五,棉农很愿意交给我,现在有了期货价,而且做了套保再收购,价格涨跌都不怕。你现货价高了我就卖现货,期货高了再卖期货,非常灵活。”
中棉辛集棉花有限公司经理樊志勇介绍,他们2003年建厂,由于纺织企业不太景气,卖了棉花经常不能及时收回货款。2004年公司从北京请了专家做了期货培训,听完后他心里还是没底。没想到做起来后还真不错,之后自己的经营一直以期货棉为主。多年来,期货的标准化模式深深影响了公司,在包装材料、管理模式、技术要求甚至是员工的质量意识上都大大提高了。同样,交售籽棉的棉农和棉贩的质量意识也大大提高。
衡水衡雪棉业是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该公司总经理宋欣认为,期货给涉棉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引导他们收购优质棉,生产符合期货标准的棉花,并根据市场行情来交割或交给国储库。比如期货棉规定只有400型的棉包才可以注册仓单或收储,这就强制性引导企业淘汰落后的200型设备,进行结构调整,引导整个行业向环保、节能、标准化发展,否则银行连贷款都不给你。
资金等难题仍困扰棉企
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在集中收棉、注册仓单、做套期保值时都需要资金,而标准化仓单可以做抵押贷款缓解资金压力,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好渠道。然而,邱福深透露,我省棉企受益仓单质押贷款的并不多,企业反映办理这种业务的程序还不顺畅,银行审批时间和流程仍较繁琐,让他们望而却步。目前很多企业资金压力较大,他们的启动资金都是自筹,成本较高。在市场机会面前,由于资金短缺而无能为力,无法扩大生产规模。
“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仍是我省棉花的主要种植方式,阻碍了通过统一种籽、化肥、管理来提高棉花质量,无法做到优质优价,注册更多棉花仓单。”沧州献县华纶棉业经理李浩透露,今年他们计划和科研机构一起培育优良棉种,包地试种,并和一些种棉大户协商开展订单种植。
中棉辛集棉花公司等企业负责人反映,棉花要进入期货交割仓库,必须经过中国纤维检验局指定的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进行公证检验,而且必须经过出厂、入库两次检验,费用还在其次,主要是耗费时间,“既然都是中国纤维检验局指定检验,能不能环节上有所简化?”
河北恒银期货的王士山告诉记者,面对大起大落的棉价,涉棉企业应充分利用棉花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积极规避价格风险,但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走势不一致带来的基差风险,并严格遵守操作要求,避免因投机造成套保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