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YGM惹来不少中国老板的羡慕和“眼红”。这家在香港上市的贸易有限公司成功收购了英国百年奢侈品牌雅格狮丹(Aquascutum),要知道不少中国老板早就开始对国外顶级品牌虎视眈眈,有的甚至暗中操作多年,但都没能收购成功。
王强(化名)就是其中一位。身为山东某珠宝企业的董事长,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王强一直致力于运作收购国外奢侈品牌的事宜,先后洽谈了三个欧洲品牌,但因为各种原因都没能如愿。
他先是找到一个意大利珠宝品牌,但对方提出的条件令王强无法接受,因为不仅要价非常高,还需要全盘接收意大利方面的员工;第二个是法国的珠宝品牌,对方拒绝的理由是担心王强接手后,会把其家族传承下来的品牌庸俗化,在该法国品牌对王强的公司考察了几次之后,这桩买卖就彻底“石沉大海”了。
后来,王强决定不局限于珠宝品牌,去年年底,他又开始洽谈一家法国的香槟品牌。这次双方在收购价格和运营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致,这让王强很是欣喜。直到双方签约时,国外品牌方又担心王强是否有能力在中国运营好,就这样这事一直拖到现在还悬着。
其他中国老板未必都和王强一样有着如此曲折而令人沮丧的“收购史”,但结局几乎都一样。然而国内老板对外国顶级品牌的集体收购冲动并没有因此而熄灭,他们继续在积极地寻找和等待机会。
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火爆,令许多中国老板对国外顶级品牌蠢蠢欲动。法国A&H奢侈品集团运营总监、MATZO中国区运营总监陈志龙就亲身感受到了眼下中国老板这股集体的收购冲动。除去上述的王强,还有不少朋友都找到陈志龙,希望凭借其在奢侈品行业的人脉能够帮助他们牵线搭桥。
“在奢侈品领域,国内消费者的心态还是非大牌不买,除了文化原因之外,中国长期物美价廉的商品联想印记也阻碍了国内消费者对国产高端品牌的肯定和认购。”陈志龙在分析国内老板集体的收购动因时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另外,陈志龙也看到购买的动机和企业运营有关。比如最近两年,珠宝企业销售普遍遭遇到很大的挑战,为了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寻找收购欧洲品牌的珠宝公司就相对多一些。虽然与前几年相比,如今也不乏想真正打造中国奢侈品牌的投资人,但在陈志龙看来,目前这股集体的收购冲动大部分不是为了这个理想。
“这是市场环境变动下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欧洲经济低迷,很多品牌有出售的打算,并且价格相对合理;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的消费者对欧洲品牌的崇拜,而且这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的东西不是朝夕可以改变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收购欧洲奢侈品牌无疑是顺势而为,能提升销售,赚取足够的利润。”陈志龙认为。
自2008年之后,曼达琳资本执行合伙人高臻几乎每周都会收到一个中国企业想收购欧洲奢侈品牌的咨询。作为投资基金的高管,高臻会寻找国外她认为非常合适的品牌作为合作伙伴,然后把它跟中国有潜力的企业家放在一起。但这个看似容易的事情,一直到现在都没能做成一桩。
为何中国的企业家收购国外奢侈品牌如此艰难?
陈志龙认为,中国企业要想收购欧洲奢侈品牌,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首先要有清晰、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欧洲很多奢侈品牌都是家族化的,对于祖辈传承的东西有着很深的感情,因此他们不仅看重价格,也看重品牌声誉的延续。这点在爱马仕(Hermes)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商业纠葛中可清楚地看到。
其次,在管理层面,中国公司一定要有懂得收购方面的真正专家予以指导。目前海外收购是热门项目,陈志龙看到很多咨询、广告公司摇身一变就开始做海外收购的业务,但他们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很弱,找到这些公司做咨询无疑会增添麻烦。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中国公司一定要管控好财务风险,收购一个奢侈品牌只是巨额投资的开始,而不是投资的结束,离盈利还早。”陈志龙强调。
在高臻看来,国内老板收购欧洲奢侈品牌的火候还未到。面对国内企业老板的咨询,高臻通常会问他们三个问题:第一,面对一个外国人,你感觉你喜欢他的一切,会包容他吗?第二,你可以平等地对待他吗?既不把他看得太高也不把他看得太低这也是很难的;第三,你愿意将利益和他分享吗?
此外,高臻还会考察中国老板对团队怎么样,有没有对团队作出很好的激励,这关系到收购之后企业领导能否带领这个团队、激励这个团队做出好的产品。
但很可惜,几年下来,高臻都没能在中国的精英企业团体中找到有魄力和能力来做这个事情的人。更不要说收购之后,还需要跨越所有文化上的障碍,培育品牌之后的文化。
“但在未来会不会有?我相信会有。”展望未来,高臻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