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分析一旦欧洲经济和金融系统最崩溃,亚洲国家是否可能幸免于难。其主要观点包括:
一、亚洲国家在抵御风暴冲击方面的能力大为削弱。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验表明,亚洲国家受相关影响程度,取决于那些国是否拥有高额外汇储备、充盈的国库和存在降息空间的央行最好地武装了自己。总体而言,与西方国家相比,亚洲经济体采取降息和削减政府开支等应对措施的空间更大。但2008年后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使得部分国家在抵御风暴冲击方面的能力大不如前,特别是印度、越南和日本。
二、依赖国际贸易的亚洲国家将受到较大冲击。欧盟仍是亚洲地区的巨大出口市场,而且短期内难以被其他出口市场所取代。一旦欧洲经济和金融系统最终崩溃,在这种情况下,亚洲股市和本币汇率将下跌,国际贸易往来将陷于停滞,对消费者和企业的信贷将枯竭,经济将放缓。新加坡、香港、韩国、日本、台湾、泰国和马来西亚这些最为依赖贸易的亚洲经济体可能要受到更大冲击。特别是日本,在欧洲对日本产品的需求消退的同时,避险需求推动的日圆走高将给其出口造成进一步打击。
三、依赖国际银行融资和投资的经济体也将感受到切肤之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在2008年危机期间,外国银行对亚洲地区的贷款每减少1%,亚洲本地银行就将跟进减少0.6%,使得小型企业和出口商借贷无门。新加坡和香港作为金融中心,对欧洲银行业的风险敞口更加突出,而届时大型银行还将纷纷裁员。如马来西亚来自欧洲的银行贷款相当该国于GDP的20%,这一比例堪称亚洲之最。而中国由于本地金融体系较为封闭,免疫力相对则更强。
四、摆在许多亚洲国家面前的选项比以往更少。日本被总额超过GDP一倍的公共债务负担束缚了手脚,而且鉴于利率已经超低位运行、债券购买计划规模已然很大,该国货币政策行动空间十分有限。印度经常项目赤字增加,公共债务也有所攀升,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货膨胀持续则让央行陷入两难,降息空间受到限制,政府难以实施刺激计划。虽然中国拥有推出新一轮巨额刺激计划的雄厚财力,但其已表示不想这么冒进,而倾向于让经济更缓慢、更可持续地增长。
文章总结称,尽管欧元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但只要欧洲能够应付过关,亚洲具有应对这一形势的良好条件,欧洲经济的温和衰退对亚洲来说将不是什么大问题,那么亚洲可能将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