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经济放缓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几条:欧洲债务危机,危机,美国经济复苏受阻,国内投资不振。由于出口和投资分别贡献了GDP的30%-40%,一旦外需萎靡,国内过度投资导致坏账高企,中国经济就显得尤为脆弱。
中国对这些因素的脆弱性有着更深层次的体制原因。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解决,政府十二五计划中的消费拉动型社会只能是说说而已。
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世界银行和IMF,乃至中国自己的高级官员很早就认识到,中国的结构性脆弱主要源于对投资的过度依赖以及内需不足。而且过去十年内,中国一直致力于改变这一经济增长模式,因为它极大的损害了普通中国人的福利,也加剧了国际贸易体系的紧张。
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另一个最大表现在于对出口的严重依赖,这或多或少地导致了中国的内需不足。作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中国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缺乏购买力。
如此看来,解决方案一目了然:中国应该通过减税、提高工资、增加社会福利开支等措施增加国民收入,这样人们消费增多,经济对出口的依赖就减弱,这种失衡的局面就可以得到改善。事实上,这也是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开出的药方。
但对中国过度依赖出口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过度依赖出口反映了中国做生意存在很大的障碍。比如官员腐败,产权缺乏保护,法律限制令人窒息,支付环境恶劣,物流配送落后,假冒伪劣横行,知识产权盗窃等等,所有这些障碍都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让企业在国内市场很难生存。
相反,如果中国的私人企业将产品卖给沃尔玛等跨国企业,就不用担心收不到款。他们也不会因为以上提到的各种问题而头痛,因为国外完善的经济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他们的利益,降低了他们的交易成本。
一项国际调查很好地说明了中国经济的这种制度性缺陷。世界银行每年都会发布一项183个国家和地区的“做生意难易程度”调查报告。在其2011年6月的报告中,中国位列第91名,排名在蒙古、阿尔巴尼亚和白俄罗斯之后。分项指标中,“创立一个企业”排名151,“照章纳税”排名122,“获得建造许可”排名179,“获得电力”排名115。
不幸的是,中国在全球商品出口市场的份额很大(2010年为10.4%),由于西方经济动荡导致需求减少,中国的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然而,将需求重新定位于国内市场,又远非增加国民收入这么简单。
为了享受到和出口时一样的低交易成本,中国企业家需要一个更好的经商环境:一套有效的法律制度,健全的监管体系,便捷的物流分销网络,一个保护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不官僚的政府。
中国很难在短时间内创造出这样的环境。这需要中国政府转换角色,从掠夺者变为培育者,将企业看做财富的创造者而不是抽税对象。在所有其他国家,这种转变都是通过建立法律体系以及从专制走向民主来完成的。但这在中国很难快速实现。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经济泡沫已经破灭。经济减速暴露了中国的结构性缺陷和政策缺陷。期望中国继续在缺乏法制及其他市场经济要素的情况下保持增长,只能是一种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