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已经并将继续感受到涉华贸易摩擦中大案、要案的数量和案值持续居高,而且将覆盖更长的产品链。同时,市场准入、人民币汇率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也将被继续挑战。”商务部条法司司长李成钢12日在中国贸促会举办的“国际商事法律服务论坛”上说。
据新华社报道,在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美国经济恢复乏力,新兴市场国家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在享受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商事领域内面临的各种纠纷也在不断增多。
据了解,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欧美以及一些发展中大国反倾销、反补贴的重灾区,连续10年成为美国知识产权337调查的头号目标,案件数量逐年上升。来自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信息显示,今年前5个月,外国企业在美已经对我国企业提出了10起337调查申请。
与此同时,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涉华案件数也在迅速上升。据WTO统计,近几年涉及中国的WTO诉讼平均都超过了总量的三分之一。
李成钢表示,WTO框架内的争端,解决的一般都是制度、机制层面的问题,WTO诉讼已经成为美欧的战略性工具之一。不过2007年之前,中国作为被诉方参与,之后则开始有攻有守,攻守渐趋平衡。
5月25日,中国把美国对华22类产品的反补贴措施“打包”起诉至WTO。此次诉讼案件涉及油井管、铜版纸、钢制轮毂等22类产品,累计涉案金额72.86亿美元。
李成钢说:“随着中国逐渐主动向WTO‘讨说法’,中美、中欧间在WTO的你来我往将会越来越频繁。”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入世毕竟只有十余年时间,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法律专业人士还是企业,做到熟悉掌握和运用国际贸易规则仍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
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在12日的论坛上指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摩擦严重,企业在应对国际贸易纠纷方面普遍存在障碍多、经验少、代价高、效果差的问题。”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张玉卿表示,与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相比,我们法律服务软实力还相差很远,不能适应当前以及未来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比如,缺乏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律师和业内人才,一些企业对律师的作用也认识不足,不到发生纠纷很少想到律师,而实际上,一笔交易从头至尾都涉及到法律问题。
李成钢说,双反摩擦、WTO诉讼、知识产权、汇率问题和市场准入,是现阶段乃至今后几年中外将密集讨论的问题。而随着中国企业的贸易与投资进入全球市场,中国在这些方面不仅有“防守利益”,也存在着广泛的“进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