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四川南充蚕桑产值达6亿元,全市60户规模以上丝纺服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6.3亿元。2012年,南充丝绸传统领域稳中有升,国家蚕桑领域重大星火计划项目落户南充,并已初步实现了产业化,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桑葚汁原料、桑果生产供应基地,已有全国第一条桑葚醋生产线等产业化成果。业内人士认为,新领域的发展,有望引发丝绸行业的“革命”。
南北两大产业集群
据市蚕业管理总站站长毛业炀介绍,自2005年起,南充就致力于蚕桑“双百工程”建设,现建有桑园近100万亩,年产百万担蚕茧。去年产茧1800万公斤,蚕桑产值达6亿元。蚕桑“双百工程”既给南充丝纺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也为“绸都”夯实了产业基础。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所长肖金树告诉记者,我市自实施蚕桑“百万工程”以来,把基地乡镇建设和业主大户培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走“公司+基地+农户”之路,采取“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得蚕桑生产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先锋模式”辐射17个乡镇,覆盖超过2万户蚕农,先锋蚕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年养蚕近5万张、产茧近200万公斤、销售收入超过5000多万元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丝纺服装产业对农民的普惠性得到彰显。2011年,我市蚕农茧款收入达2.187亿元,同比增长15.5%,蚕农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作为南充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我市以资产为纽带,建成北以阆中市、南部县,南以嘉陵区、高坪区都京街道办为中心的两大丝绸产业集群。“北部中心”,重点发展丝绸、内衣、蚕丝被、丝毯等产业;“南部中心”,重点发展制丝、纺织、服装、工艺品、家纺产品等产业。2011年,全市60户规模以上丝纺服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206.3亿元,同比增长31.5%。今年1至5月,全市丝纺服装业实现销售收入86.8亿元,同比增长31.6%。
蚕桑丝绸产业的“革命”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南充依托国家及省驻市科研教学机构,“产、学、研”相结合,加快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相继研发了“特宽幅高经密大提花丝绸面料”、“真丝绸抗皱整理”、“真丝绸活性染料染色”等20余项新技术,其中大部分已形成产业化生产。
以桑葚酒、桑葚醋、桑皮纤维等新产品为代表的蚕桑新领域开发,即得益于产学研结合的开发方式。该项目由6个子专题组成, 获得了国家“星火计划”支持,并已纳入国家“十二五”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全国最大的桑葚汁原料、桑果生产供应基地,已有投资商正在建设全国第一条袋泡桑叶茶生产线、计划建设目前全国最大的桑葚汁加工线,已有全国第一条桑葚醋生产线、全国少有的标准化桑葚酒生产线,已有投资商计划建设桑叶蛋白面加工厂,南充市丝绸(进出口)有限公司正在筹建全国第一个标准化桑叶茶厂。
蚕桑将由过去单一的“栽桑养蚕”,逐步过渡到“栽桑养人”、“栽桑养蚕”并举的新格局,引发蚕桑丝绸产业的“革命”。
技术的进步,带动更多南充本地丝绸品牌成长。目前,在丝绸业,我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四川省著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牌3个。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和苏州大学合作研发的“记忆绢”,通过对丝绸纤维的革命性改造,具有良好的防皱和防缩水功能。丝纺服装业的易皱和缩水难题,在“记忆绢”面前迎刃而解。六合集团的“六合”牌生丝,产品质量享誉海内外,该集团生产的6A级生丝,甚至可以用来生产人造血管。六合集团已注册“百年六合”商标,并酝酿将其百年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该产品当中,其高档时装在海内外越来越畅销。此外,“六合”正和“富安娜”、“梦洁”等大型公司合作,共同进军高档床上用品行业。
近年来,我市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分别在深圳“中丝园”和南充光彩大市场建立了“中国绸都·南充丝绸精品馆”,打造“千年绸都第一坊”、丝绸文化公园和南充丝绸文化展示馆等景点,在南部县打造蚕桑生态博物园。这些设施的建立,不仅为企业搭建起良好的销售平台,弘扬了南充丝绸文化,也为南充丝绸塑造出良好的窗口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