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基本符合预期。
第一个符合预期的是GDP和CPI同比指数:在上一篇专栏《中国应加大力度保增长》中,笔者认为二季度的CPI可能在3.0%以下,二季度的GDP同比增长可能会在7.8%以下。之所以加上“以下”,是因为在当时看来,这两个数据的概率分布不是正态的,下行概率远远大于上行概率。统计局公布的二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为7.6%,4、5、6三个月的CPI同比指数平均值为2.87%。基本符合预期。
第二个符合预期的是CPI环比指标:在今年2月初,笔者曾预测中国经济在2012年有可能出现典型的通缩:CPI环比指数在上半年由正转负;到下半年,CPI同比指数也有可能由正转负。上述预测一半已经兑现:CPI环比指数在4、5、6三个月分别为-0.1、-0.3和-0.6,已经由正转负。
基于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已经经过了一个拐点。在拐点出现之前,中国经济的特点是持续存在、缓慢释放的通胀压力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在拐点出现之后,中国经济将面对通缩压力和人民币贬值压力。
下半年,中国经济很有可能会发生两件事:
第一,CPI同比指数将继续下跌,在下半年由正转负是大概率事件。假设三季度的CPI维持在6月份的水平不变(环比指数为零),那么7、8、9三个月的CPI同比指数将会是1.7%、1.4%和0.9%。
但是,上述情形不可能出现,因为价格下跌还会延续。如果CPI环比指数在三季度延续甚至超过二季度的降幅,那么CPI同比指数最迟在9月份就将成为负数。
当前通缩的传导路径与2009-2011年间通胀的传导路径是一样的。当时,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率先推高位于产业链前端的资源价格和资产价格,通胀以成本推动的方式从产业链前端向产业链后端传导。现在,通缩也沿着产业链前端向后端传导。国内钢铁行业和煤炭行业正在经历严重的不景气:消费量下降、库存增加、价格下跌。原材料价格下跌最终将传递到消费价格上。
在2011年6月以来的月度生产者价格(PPI)环比指数当中,只有2011年8月的数据为正(0.1%),另有四个月持平,其余八个月为负。在2012年2月之前,PPI环比指数累计下跌了1.7%,3-6月下跌加速。
PPI指数的变化趋势经过一个生产周期的时间传递到CPI指数。因此,当前PPI的变化趋势就是一个生产周期之后CPI的变化趋势。PPI在二季度加速下跌意味着CPI在未来某个时候也会加速下跌。因此,应该警惕下半年的通缩。
第二,人民币贬值压力加重。笔者2月份曾预测,人民币升值之路短期来看已经接近尽头,如果停止干预,人民币有效汇率在2012年贬值的可能性大于升值的可能性。
在今年前两个季度,这一预测仅得到有限的验证。从1月初到5月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稳定,最高时候升值到了6.30以上。但是从5月初到6月初,人民币兑美元持续贬值,一直贬到了6.37。一年期的NDF更是跌到了6.42。
尽管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是贬值的,但是由于欧洲债务危机造成的金融市场动荡,导致5月初以来欧元对美元大幅贬值接近9%,对人民币也贬值了大约7%。这个变化导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在5月份陡然提高2%,达到109.72,超过了2011年底 108.06的水平。因此,不是人民币不弱,而是欧元更弱。
在2009至2011年之间,国内通胀和人民币升值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拐点到达之后,国内通缩和人民币贬值之间也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中国应该尽快让人民币自由浮动,从而自动释放国内时而通胀、时而通缩的压力,维护国内价格稳定。
作者吴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博士。重庆农村商业银行(03618.HK)独立董事。著有评论集《见证通胀:动荡世界中的中国利益》。您可以通过新浪微博或者搜狐微博和作者联系。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