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未来不仅要面对越来越多的诸如反倾销、反补贴之类的市场壁垒,还可能面临越来越多的诸如“烧掉美国队服”之类的政治壁垒,这一次的“烧掉中国制造”由于奥运开幕在即而没有实现,下一次却很可能成为丑陋却无情的现实。
伦敦奥运开幕在即,各国运动员正在积极备战,美国奥运代表团却被一个运动之外的话题困扰——标明“中国制造”的美国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队服,令部分美国政客大光其火,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甚至声称,应该把这些奥运队服一把火烧掉,再由美国纺织厂重新制作。
遗憾的是,除非再次委托中国,否则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奥运开幕前的极短时间内,完成里德要求的任务。于是美国运动员还是要穿着中国制造的队服走进伦敦赛场。但在一干美国议员的压力之下,美国奥委会还是将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美国队服,提前锁定为“美国制造”。
美国奥委会下单,美国公司承揽、设计,中国公司加工生产——这个在全球化时代再经典不过的国际分工模式,却在全球化最大的推动者和获益者的美国遭遇如此反弹、抵制,不免令人费解。
但换一个角度观察,全球化分工在帮助美国高科技产业及金融服务业获得超额利润的同时,也使得美国制造业彻底失去比较优势而全面外移。而一旦遭遇金融危机的冲击,绚丽而脆弱的外壳难以为美国经济继续提供全面支撑,重振“美国制造”、坐实实体经济,就成了走出危机的必然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曾经以匪夷所思的廉价、隐忍,而被美国大佬乃至一般消费者津津乐道,甚至作为“年度人物”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工人,却逐渐被美国政客们演绎成夺去美国工人工作机会的小丑。
有人将里德等人“烧掉美国队服”的动议,视为美国大选之前拉拢选民的选举闹剧。但不得不注意的是,如果没有上述时代背景,如果美国普通民众仍然沉浸在中国制造为他们“制造”出的廉价的美好生活,政客们是不会想到用攻击中国制造来为自己拉选票的。
因此,看似荒诞的闹剧背后,其实有着必然的现实利益。中国制造必然会越来越多地被美国乃至其他西方国家政客拿来作为政治议题,并可能逐渐受到西方国家消费者的真实的抵制。尤其是当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而美国工人却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下,逐渐学会接受现实时,“中国制造”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不再那么显著到不可替代。尤其是当美国的资本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市场优势,和美国式的爱国主义动员整合到一起的时候,“美国制造”便可能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成为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实际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开始考虑将其制造产业回迁美国,并已经开始有所行动,譬如谷歌新近开发的Nexus Q播放器的制造,譬如通用电气的组装业务等,都已经回迁到美国本土。
因此,“中国制造”未来不仅要面对越来越多的诸如反倾销、反补贴之类的市场壁垒,还可能面临越来越多的诸如“烧掉美国队服”之类的政治壁垒,这一次的“烧掉中国制造”由于奥运开幕在即而没有实现,下一次却很可能成为丑陋却无情的现实。在此之外,更需要面对逐渐增多的“美国制造”、“欧洲制造”的竞争。好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摆脱经济链条中的底层角色,逐渐向经济链的中高端发展,使自己的企业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获得比较优势。这不仅是这些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