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众多企业而言,危机似乎从未离开。
当下,摆在企业面前的问题一大堆,但尤为难堪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为高涨的人员工资忧心。
尽管经济形势遭遇萎靡,却没有出现上次金融危机时出现的“裁员潮”,工资水平不降反升。“与几年前相比,企业不但不敢轻言裁员、减薪,员工工资每年还都要有一定幅度的提升。”有企业经营者认为,在订单减少、利润率降至历史冰点的情况下,高工资已将企业逼入进退维谷的凶险之地。 鲁中晨报记者 王彦飞 工资短时间飞涨
在毛娜(化名)手中的账本里,记着一家建陶企业近十年来的开支与收入,她也亲眼见证了淄博的建筑陶瓷业从“低成本高回报”时期的大量上马,到“高成本低收益”后大批关停的过程。“原先建陶行业在淄博很好干,原料价格低,工人工资低,即使厂子规模不大,也能维持10%以上的利润率”,毛娜称,“随着各种原料价格的上涨,工人工资的提高,到现在很多小厂只能保本运转了。”
根据毛娜的记录,2002年,一名流水线上的建陶工人每月的工资在千元左右,每当遇到某个工种缺人,便单独提高该工种工资招聘,“一直到2009年,一线工人的平均工资也就1500元左右,这7年间的工资上涨非常缓慢。”
但到了2010年春天,正月里开工的建陶厂遇到前所未有的用工难题,告示贴出好几天,依旧不见工人上门。“工人们学聪明了,他们先到贴出招聘启事的工厂登个记,然后再去别的单位比较薪资待遇。这样一来,招不到人的企业只好打听别家单位开出的工资,然后加价,几个回合下来,每个工种的工资都上涨了500元,领导层上调了20%, 这才把人招起来。”毛说。
从那时开始,工资开始居高不下,原本200人的生产线被压缩到170多人,每个工人不得不工作更长时间。“2008年之前,人工成本大约占到总支出的7% -8%,但现在至少占到10%以上。”毛称。
老板的困难显然更甚于普通员工,建陶企业的高污染让市政府下决心关停大量生产线,而中央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打压又让建陶产品难以出售。“现在效益不好,很多厂子都在靠贷款维持,积压的成品堆得到处都是,希望行业回暖时能再健康运转起来,但谁知道厂子能不能撑到那一天呢。”毛娜有些担忧。 用工主动权易手
建陶厂面临的窘境正代表着许多行业今年以来的遭遇,与2008年所不同的是,当时劳动力的富余让企业的人工成本并非严重负担,而且必要时可以采取裁员的方式缓解财务危机。“当时淄博的化工业、纺织业、制造业等用工大户都裁员,一些笼罩在裁员传闻中的企业也是人人自危,单位掌握着自己下一步的命运,谁都不知道下一个失业的是不是自己。”一名经历者如是说。
许多来自外地的务工者被迫返乡,而从大学校门出来的毕业生也难以找到工作。从一份当年的调查数据获知,2008年第四季度岗位需求总数比第三季度减少37.33%,供需比平均1:3.49,即每个岗位有3.49人应聘,其中国贸类竞争较为明显,岗位总需求明显回落。
在本报当时对用工企业的采访中,曾有一家耐火材料厂遇到招聘一个岗位迎来60名求职者的情况。
然而,今年同样是经济增速下滑,同样是企业利润降低、财务危机,但企业的用工情况却处于截然不同的状态。
“现在留不住人,招聘来几个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学上两三个月,刚能为企业创造效益时就要求加薪,不加薪就跳槽。”一家出口企业负责人对现在的用工状况十分无奈,“企业生产量比2008年扩大了,需要的人也更多了,但人员成本却是个大麻烦。”
一些企业坦言,由于产品销售不佳,现在生产线不能完全开工运转,但却不敢辞退工人。“来回折腾的成本太大,先想办法稳住工人。”有企业人士表示,比如原先两班倒的现在改为三班倒。尽管这样承受了一定的财务压力,但一些企业还是认为,一旦经济好转,重新招人的成本会更大,如果招不来人就只能加工资。
上述毛娜所在的建陶厂,有70% -80%的员工是来自附近临沂、菏泽等相对不发达城市,但随着这些城市经济的发展,愿意出来打工的人越来越少。“本地的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很多家里就一个孩子,即使赚钱少一点也不会来干出力的活。” 投资刺激藏危机
早在2009年,中国政府为摆脱金融危机影响提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时,曾有人预测,尽管大规模投资基础建设可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危机,但在刺激计划作用消失之后,大量失业人员将会重现。
事实证明,即使在经济增速再次遭遇严重下滑的此刻,大规模的裁员潮仍未出现,这与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变化密不可分。但如果国内外需求持续低迷,企业资金持续紧张,是否会再次出现工厂倒闭、人员失业的状况,尚难以预计。“受人民币升值和欧美市场不振等影响,最近几年出口企业的利润率越来越小,只能通过扩大生产来保持企业资金正常运转,需要的工人也越来越多。”一名进出口企业负责人称。
该负责人认为,2009年国内投入4万亿来拉动经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增加就业,稳定社会秩序。而此次经济增速下滑明显,政府却没有大动作,也是由于目前失业率没有2008年高,社会相对稳定。
劳动力短缺、高工资时代的到来让中国传统的“薄利多销”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改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的技术革新也迫在眉睫。
最好的情况是,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革能与劳动力的供给相吻合。不过,众多中小企业没有实力自行完成改革,如果在此番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关门倒闭,短时间又将出现大量失业人员,这将对经济甚至社会秩序产生严重后果。“如果2008年的裁员潮再次出现,估计政府就不得不再推出救市政策了。倘若依旧以大量资金刺激经济,造成流动性过剩,那将让企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该负责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