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什么时候会再出一轮刺激措施呢?地方政府是不是已经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了?如果政府不马上采取刺激措施,经济增长会不会明显低于政府设定的目标?在没有新刺激措施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各行业、各企业能摆脱困境吗?这是近期越来越被频繁问到的问题。
的确,一些市场参与者似乎殷切期盼着中国再次出台一轮刺激措施,而政府至今没有公布重大刺激政策的事实似乎令市场愈加消沉。虽然中国政府一直非常关注经济放缓并且已经采取了一些“保增长”措施,但我们并不预期政府将出台新的大规模刺激计划。
2008-2009年的刺激政策的确显著推高了经济增长,但信贷的过度扩张也加剧了经济失衡,上一轮刺激计划遗留下的严重负面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中国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极力避免重蹈覆辙。当然,和2008-2009年相比,目前出口放缓和整体经济下滑的幅度要小得多。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尚没有出现就业方面的显著压力,因此推出大规模刺激措施也显得不那么迫切。
但这并不是说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没有作为。实际上,自今年初以来宏观政策基调已经转向为“保增长”,并且政策支持力度自5月中旬以来不断加强。目前已经出台的政策包含财政(小微企业减税、节能家电补贴、上调养老金、增加保障房投入)、货币(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逆回购操作增加基础货币供应、增加银行放贷额度、两次降息)以及信贷与准财政(放松房地产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其他一些行业的贷款限制、审批并启动更多政府投资项目)方面。在这些措施中,我们仍然认为增加公共投资(主要由银行贷款提供资金支持)是短期内最有效的措施。
此外,中国政府正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能源、公用事业、交通运输和服务行业,相关措施包括承诺降低准入门槛、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等,但这方面投资的见效尚需时日。最近,国务院在7月30日的常务会议上提出,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快推广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并决定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以贴息方式支持重点行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对技术改造项目提供多元化融资便利。
一些地方性刺激政策(比如长沙和贵州)该如何解读呢?我们是否应该把这些地方投资计划计算在内、将其视为刺激措施?不见得。中央政府确实在尽力扶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投资,但我们认为许多地方性刺激政策大体上只是地方政府的一厢情愿。这些投资计划规模巨大,能否实施的关键在于资金是否充足,而当前银行的态度更为谨慎,整体信贷政策也仍然在中央政府的密切掌控之中。此外,中央政府坚持拒绝放松房地产政策,这也限制了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和房地产为其投资计划筹集资金的能力。
不过,随着现有“保增长”措施的贯彻和实施,我们认为2012年中国GDP增长仍可接近8%。未来几个月里,我们认为银行贷款将稳步增长,其中中长期贷款占比将逐步上升,这应有助于中国经济在投资的带动下于三、四季度温和复苏。由于一些工业品价格持续下滑以及库存调整,我们认为工业企业利润可能在今后1-2个季度里继续受到抑制。一些企业可能无法渡过这一周期,但这不会引发重大的宏观风险。在经济放缓时出现一些调整和行业整合可能并非坏事,经过这一周期后,许多上市公司的实力可能会更强、生产效率也可能更高。当然,这一过程可能并不平坦。
(本文作者汪涛是瑞银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文中所述仅代表她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