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句话一般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说外面的和尚比本土的和尚有真本事,确实比本土和尚会念经;另一层意思是本地少数一些人总认为外来的东西就是比自己的好,没有看清本土的人同样具有实力。在中国的零售业市场,便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
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零售企业纷纷扮演了一位会念经的 “外来和尚”。自中国入世十多年来,随着国际零售巨头进驻中国,其经营理念、运营模式、管理方式正在深刻变革着中国消费者的购物习惯、生活品质,同时刺激本土零售企业加入竞争、应对挑战。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11年中国连锁百强显示,外国的零售连锁巨头已经牢牢占据了中国的市场。据悉,目前,国际上的零售巨头已经有90%进入中国,从榜单上我们可以看到大家耳详能熟的一些名字,有来自法国的家乐福,来自美国的沃尔玛、百胜、麦当劳,来自英国的特易购,来自韩国的乐天玛特,来自德国的麦德龙,来自日本的伊藤洋华堂、永旺,来自泰国的卜蜂莲花,来自瑞典的宜家家居,等等。
这些世界级的零售巨头进入中国后做的风生水起,占据了中国零售市场5%的份额,对我国的零售企业影响巨大,同时也使零售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变化最快、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
由合资到独资
1992年上海八佰伴的开业标志着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序幕正式拉开。
根据入世承诺,中国只允许通过批准试点企业的方式逐步开放零售业。1999年7月,中国发布了《外商投资商业试点办法》,才将原来的11个城市扩大到所有的省会城市、自冶区首府和中心城市,除了可以办单店,也可以办连锁店,经济中心城市增加一到两家试点。并对外资进入实施了诸多的限制,其中包括不准外商在中国设立外商独资零售企业,而且对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零售企业的股权结构也做了严格的限制,要求中方必须取得51%以上的股权等。
这些措施是我国政府为了保护国内零售企业的利益,但同时也契合了初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企业的境况。当时,外资第一次进入中国市场,对此并不熟悉,是否能够盈利也是未知数,只占有35%左右的股权等限制无疑减轻了他们的压力,他们可以放手一搏,做得好了,是他们的成绩,万一出现问题,大的责任还在中方企业身上,他们损失也不会严重。
当然,随着逐渐熟悉中国市场和中国庞大的消费能力,加之国外零售企业先进成熟的商业模式,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国外零售企业在中国逐渐有了自己的位置。
2001年12月11日入世第一天起,中国率先在零售服务业履行部分条款,扩大开放,减少限制。经过三年的缓冲期,2004年底取消了外资进入中国的股权、区域、数量等各种进入限制,中国零售业迎来了全面开放的新时期。
于是家乐福、百盛等都开始加速外资独资改制进程。外资正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进入中国零售业,部分外资零售企业呈现出“独资化”倾向。
外商对已设立的合资店,开始增资扩股、逐步收购中方股权,将其改造成独资企业,而在新设立连锁门店时,大多直接选择独资的经营方式。
2005年2月易初莲花在济南开出了第一家独资超市,2005年9月以近1亿港币的代价实现了京津地区的独资化,随后又在上海、广州等地进行独资化经营。
同年、家乐福购买了昆明店、新疆店和长沙店的中方股权进行独资经营,而新设立的温州店和海口店注册时就标明了独资经营。
2008年9月,商务部下发文件,将外资零售门店的审批权下放到省一级商务部门后,外资零售企业加快了在华开设独资公司的步伐。百盛、华润、乐购、百安居等跨国零售企业也正加紧收购内资企业进行独资化经营。
零售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合资公司可以使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初期避免一些水土不服,但弊端是,各自持有一部分股权,则会使得一些决策互相牵制,并且会使外资方流失一部分利润。全外资或者独资的优势是,可以提高利润还有助于统一管理。同时,全外资零售企业还会在一些政策上获利,这也是不少企业颇为看重的。
由单一业态到多业态
根据AC尼尔森公司之前发表的一份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市场进行的《购物者趋势调查报告》显示,亚洲七个主要城市中超过80%的购物者的一半以上的食品预算开支都在超市和大卖场。
外资零售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所涉足的业态包括百货店、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几乎所有现代零售业业态,但主要的形式还是集中在超市、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商场这些最有市场前景并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业态。
在外资零售进军中国的形态当中,沃尔玛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原先沃尔玛进来的业态就是单一的大卖场。1996年,它首先在深圳开了一家大型的购物广场,同时开了一家会员制的山姆会员店。随着它在中国的发展,又扩展到三种业态——山姆会员店、购物广场、社区店。这三种业态中,购物广场的数量是最大的。但山姆会员店的成功更为明显,因为它奉行的是低价格,比同类的超市大概能低平均5%到8%。同时它的购物环境好,场地非常宽敞,加之贴心的服务,让顾客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目前,为了满足社区市场的需要,沃尔玛已将新业态引入国内市场,预计首先会在深圳开设一系列面积在3000至5000平方米的“紧凑型超市”。沃尔玛试水惠选社区店并不顺利,紧凑型超市或许是其新的尝试。
当今零售业利润越来越薄,仅仅靠单一的超市、卖场业态经营模式难以为继,为满足消费者的多种消费需求,尽量拖长消费者的逗留时间,开发多业态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必然趋势。另外,零售业多业态出击混合经营,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降低经营风险。
2009年,全球第三大零售商英国Tesco集团宣布,其在中国市场即将推出全新的“大型综合性购物商场”,即全业态。Tesco中国市场的多业务扩张只是当前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零售市场频频“尝新”的缩影。从大卖场到社区便利店,从便利店扩张出餐饮店,从超市到购物中心,外资零售巨头已开始中国零售市场的全业态布局试水。
今年4月21日,卜蜂莲花在上海真如地区开出首家标准超市。“标准超市将成为卜蜂莲花在华发展的主要业态,重庆日月光店也将改造成标准超市。”在首家标超开业后,卜蜂莲花全国新商业模式部副总裁谭忠正透露,卜蜂莲花将首次尝试“百货化”经营超市,即将日化、服装等商品按品类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商铺”归类销售。超市内主打食品和家居生活用品,食品比例约占60%。
而在Tesco乐购2011年年报中显示,Tesco已暂停在未来三年内新开大型超市的计划。截至2012年4月,Tesco乐购在中国已拥有各类门店130家,会员总数近700万。其北京分公司某经理表示,“Tesco乐购在中国已经开始培育小型门店,目前已经开出14家还处于试验阶段的便捷店。”
由一二线转战三四线城市
在进入中国零售市场之初,外商投资的零售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华北)、上海(华东)、深圳(华南)、大连(东北)乃至后来发展起来的昆明(西南)等发达城市。例如,沃尔玛首选深圳,家乐福首选北京。
这是因为在零售业方面,中国政府的政策是分批逐步开放城市,因此,外资的发展区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另一方面逐步开放的这些城市经济更为发达、购买力更强,投资环境更好,故而也受到外资青睐。
当时,从整体上看,东部地区是目前外资竞争的主要区域。但种种迹象表明,西部也逐渐成为外资零售业的逐鹿场。西部尽管经济发展速度和消费能力远赶不上东部,但西部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以及较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
经过多年的适应、磨合,多数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已进入由一二线城市延伸至三四线城市的战略扩张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继续抢占东部零售市场,投资区域由发达大城市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地级城市延伸;二是进军中西部省会城市,个别零售商甚至开始进入中西部地级城市。截至2011年年底,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也已在中国21个省的133个城市开设了358家商场,其中80%的商场地处中国一线城市之外的其他城市。
业内人士指出,正在经历城市化快速发展、中产阶级迅速崛起的中国,有望在2014年成为世界最大的零售市场。而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称,来自中小城市的中产阶层和富裕消费者将成为中国消费群体的最大亮点。
随着一二线城市市场格局的逐步稳定,外资零售企业越来越多地将精力集中在三四线城市。业内人士表示,外资零售在三四线城市设立独资公司,更有利于灵活运作,布局市场。
沃尔玛、Tesco相关人士均表示,选择在一线城市以外的地方开店,主要是看中了当地不断增长的消费潜力。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研究员赖阳认为,由于一线城市竞争激烈、需求接近饱和,零售企业如果没有差异化,很难在销售额增长上取得重大突破,而二三线城市的消费水平正好达到了以往零售连锁企业在一线城市的业态需求,还能给当地带来更先进的管理经验。赖阳称,随着中外零售在二线城市店面增加,三线城市将成为零售企业的又一个新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