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78年7月30日,香港商人张子弥,带着几个手袋和一些碎片,在广东东莞虎门创办了太平手袋厂,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加工厂正式开工,“粤字001号”就此诞生。此后,加工贸易方式在广东、在全国各地逐渐蔓延开来。
34年后的今天,广东的外贸总量已经连续领跑全国26年,进出口额占全国四分之一。如今的广东加工贸易企业,也不再是当年的“三来一补”生产车间,而是将价值链不断向加工环节的两端延伸,研发创新及市场营销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兼顾出口和内销市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颇具竞争力的现代企业。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外需低迷、成本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大环境下,不少加工贸易企业面临出口订单流失、进口增长乏力的困境。全省3万家加工贸易企业,如何才能冲破内在发展的桎梏,顺势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
日前,南方日报和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外经贸厅组成联合调研组,先后赴省内外贸出口主要地市及江苏苏州等地调研,深入广东外经贸转型升级的一线,感受加工贸易企业最鲜活的脉搏。
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行”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在广东正在深入推进的转型升级大战役中,加工贸易作为广东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破路闯关的重任。
加工贸易作为工业化初期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一条捷径,助力广东在短短30年多间,从一个落后的农业省份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但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特定贸易模式以及高度倚赖国际市场的特点,也令广东外经贸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
汪洋书记曾指出“推动加工贸易加快转型升级,是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广东加快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既是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交付给广东的一项战略任务。早在2008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珠三角被赋予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历史重任,随后东莞市又被授予“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此后,无论是广东率先出台的《关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还是先后与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所签署的系列合作备忘录,均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广东先行先试在加工贸易领域所进行的政策和实践上的探索,将为全国下一步转型提供宝贵的借鉴,其意义,比当年的太平手袋厂更为深远。
业态之变:
从低端走向高端
记者穿上鞋套,走进捷普电子(广州)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隔着玻璃窗望过去,在恒温无尘的宽敞车间内,身着统一工作服的工人们在精密的仪器前紧张而安静地忙碌着。组装环节,自动化机械手替代了原来枯燥乏味又重复的6个工种,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同时产品不良率降为百万分之四十八。
这样的场景,在珠三角各大加工贸易企业并不陌生。过去那种灰尘漫天、机器轰鸣的场面,已经成为历史。
捷普电子董事总经理司徒伟中介绍,该公司于2003年正式投产,拥有52条先进生产线及1.2万多名员工,2011年产值达146亿元人民币,产值年增长率平均超过30%。
司徒伟中坦承,他们至今仍以代工生产为主,但他们很希望改变外界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刻板印象。“我们已经不再是只会生产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而是生产高新技术关键部件、能够从事成品销售的技术密集型企业。”
可资佐证的是,捷普电子有80%的客户来自排名行业前三的龙头企业或世界500强公司,并为他们提供产品的全面设计和制造服务。
据省外经贸厅统计,2011年,全省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中,技术密集型企业达6669家,占23.0%,比重较2008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资本密集型企业达10453家,占36.1%,比重较2008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劳动密集型企业为11848家,占40.9%,比重较2008年下降9.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企业“ODM+OBM”混合生产方式加工贸易出口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5.4%,较2008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加工贸易企业的升级,带来了产品结构的优化。2011年广东加工贸易项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达2482.3亿美元和1485.3亿美元,占同期加工贸易出口的79.7%和47.7%。
“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与其他贸易方式相比,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关键是要提升加工贸易附加值,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高端。”省社科院副院长、教授王珺说。
格局之变:借力“双转移”推动全面转型
与捷普电子的转型路径不同,佳的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于1999年在佛山成立,受土地、环境和生产成本等制约,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于2003年整体转移至清远银盏泰基工业园,开始了从加工零部件—贴牌加工—进料加工—自主品牌出口的转型升级历程。
该公司总经理张志华告诉记者,2011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总额3.5亿元,其中内销就实现1.5亿元。而在海外市场,他们采用的是自主品牌与ODM并存的生产方式,一方面为欧美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商贴牌生产,另外一方面通过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渠道分销商销售自主品牌产品,从而形成了内外销并重的多元化销售网络。
如今,佳的美的电脑电视盒项目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基地;数码相框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约30%以上。
回顾转型历程,张志华认为,从佛山搬迁到清远是公司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过去该公司的产品销售以贴牌为主,搬迁之后,公司内部制定了长远的发展战略,创立自主品牌开拓国内及东南亚市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也成为佳的美实现产品更新、技术换代的过程。
而像佳的美这一类加工贸易企业的梯度转移战略,也带动了广东区域的协调发展。据统计,2008—2011年,珠三角地区转入粤东西北地区(含肇庆市)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的项目累计达1261个,涉及加工贸易进出口128.2亿美元,占同期粤东西北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额511.6亿美元的25.1%。其中2011年上述项目转入粤东西北地区的达487个,较2008年增长289.6%;涉及加工贸易进出口46.6亿美元,占同期粤东西北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30.6%,较2008年增长130.7%,有力地带动了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
以点见面: 加工贸易之变凸显广东转型升级成效
仔细研究捷普电子、佳的美的转型故事之后不难发现,无论是前者的单一做强做大,还是后者的全面彻底转型,其核心,均来自其重视技术研发及产品创新的推动力。
面对传统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订单量下降、利润缩水,捷普电子设立研发部,从传统电子产品转向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高科技产品,并将低附加值的生产线转到越南、巴西等地。而佳的美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占到总产值的5%以上,结合市场需求应用新技术开发设计产品,实现从上游高技术含量的机器芯片研发到下游零部件的整个开发过程。
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全省加工贸易企业的群体也在发生着优胜劣汰的改变。记者从省外经贸厅了解到,全省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由2008年的33132家减少为2011年的28970家,而同期我省加工贸易出口额由2612.6亿美元上升为3115.2亿美元。也就是说,过去的“漫天星星”正在朝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企业平均出口规模由788.5万美元上升为1075.3万美元,增长36.4%。
记者在东莞采访时,当地一名外经贸官员曾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存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太过单一。”如果说从做鞋到做电脑,都不是自主创新,品牌不是自己的,核心技术不是自己的,市场是单一的,发展模式是单一的,那么看起来是好多不同的产业,其实还是单一的。
事实上,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也在不知不觉中对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转型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采访中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正如同当年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般,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并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而这一发展方向,无形之中正契合了广东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努力,也与广东力争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的方向不谋而合。
汪洋书记曾意味深长地说过:“东莞转型升级成功之日,就是广东科学发展胜利之时。”而对东莞而言,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正是其全面转型的重要着力点。珠三角的转型还在路上,而加工贸易作为广东和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已迎来深刻变化的历史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