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一个服装工人的月薪只有500元,印度最低可达每人每月250元,孟加拉则为300元左右。但在广州,聘请一个车工就需每个月2500到3000元的月薪,一些中高端服装企业更要向工人支付4000元月薪。悬殊的劳动力成本差距导致外资关闭在华工厂的消息接踵而来,已成为摆在中国制造业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近期,外资在华工厂“出逃”迁往东南亚的消息接连传来。除了耐克、阿迪达斯等大公司的惊人举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外,一些小企业也早已有所行动。
据联合国(微博)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发布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2011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1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6%,而中国的这一增长率同期不到8%。
在全球经济动荡中,“中国制造”成本的提升使得外资企业纷纷涌向诱惑力更大的东南亚地区。中国这座“世界工厂”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战火”向东南亚蔓延。
发生
外资企业撤离中国
这应该算是一则旧闻。
7月中旬,全球排名第二的体育用品巨头阿迪达斯宣布将在今年10月关闭其在中国苏州的自有工厂,需要提及的是,这是阿迪在华的最后一家自有工厂。
这则消息迅速引发了舆论的关注,关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衰弱的讨论铺天盖地: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以劳务、税务、原材料为主的采购成本等运营成本大幅度上涨,“中国制造”成本优势不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撤离中国。
这是外商撤离的一个缩影。统计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企业数和实际使用外资数额均在下降。今年上半年,全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705家,实际使用外资591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3.1%和3%。
跨国公司之所以撤离中国,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便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美国波士顿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发布的《美国制造业归来》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在美国制造的产品,生产成本只比中国沿海城市略高5%到10%。这与刚入世前相差几倍的数字来比,的确相差甚远。更为重要的是,专家指出美国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4倍,即使中国劳动价格比美国低,但并不一定代表劳动力成本会比美国便宜。
随着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的渐趋减缓,那些一贯寻求低成本的国际资本开始寻找新的洼地,从这一层面来说,外资的撤离外迁他地或回归本土并不难以理解。
对比
东南亚生产成本更低
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明显减退时,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却以其相对更低的薪酬水平承接着中国制造的大量转移。
较有说服力的事件是,阿迪达斯仅向为其生产伦敦奥运会特许商品的柬埔寨服装厂工人支付每周10英镑(约合15美元)的工资,即便是阿迪达斯最后纠正当地工人月平均工资为130美元(约合828元人民币),这个数字也距离苏州工厂此前对外招工时所宣称的“人均月工资不低于3000元人民币”相差甚远。
为吸引跨国巨头,越南、印度和孟加拉国等国家还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越南最具吸引力的是其税收优惠,外资企业在越南前3年免税,第3至5年税率为5%,其后税率约为10%左右。
与外资撤离中国相伴而生的,是东南亚地区的外国投资正在快速增加。2011年,东南亚各国吸引外资达到1170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了26%。有分析称,今年东南亚吸引的外资有可能超过中国。
不但跨国企业将目光瞄准了东南亚,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开始外迁,寻求海外代工之路,以降低生产成本。处于亏损状态的中国最大电商服装品牌凡客诚品(微博)将部分订单转移至孟加拉国,其企业负责人称这一举措将节约30%的成本。
不可否认的是,因为成本优势的存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瞄准东南亚。
分析
“中国制造”难以取代 非价格优势凸显
外资企业以及本土企业的一系列举动引起了有关“中国制造”优势的争议。
逐低成本而居向来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中国制造业成本的提升必然是导致外资出逃的根本原因所在。成本中包含的汇率、租金、原材料价格等因素,尤其是劳动力工资大幅上涨,使得“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大打折扣。
但是,尽管成本优势不再是外资眼中的香饽饽,老牌的“中国制造”仍占据着生产高地。
众所周知,低成本并不是企业在选择加工厂时唯一的考量标准。优良的产业环境、熟练的工人操作等因素同样不可或缺,而这正是中国企业的强项。
因此,对于东南亚的威胁,正视问题并积极应对才是明智的选择。北京关键体育营销机构总裁张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即表示:“外资品牌的这种行为非常正常,就像当初它们来到中国一样。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直面问题,思考如何保持优势,如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在中国经济逐渐增长之时,代工企业已不可能再向低成本低头,能做的只有将非价格优势牢牢抓紧。对此,张庆谈到:“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优势仍然非常明显。第一,我们有配套的产业链和完整的产业体系,而且有全球市场做保障;第二,我国工厂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熟练程度高,有很强的集群优势;第三,我们的生产环境非常优越,基础设施完善。这些优势都是东南亚国家所不具备的。”
由此看来,尽管“中国制造”越来越贵,但其非价格优势在与东南亚的较量中仍胜一筹。
前瞻
“第三次工业革命”前兆?
在外资开始撤离的同时,西方国家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对此,我国权威专家认为,目前的世界经济,已经处在又一次大变革的前夜。“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美国学者杰米·拉夫金提出的。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可再生能源被大大开发,因特网成了新的通信交流中介,可再生能源与因特网的结合,就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平新乔认为,由于我国的多数产业依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众多企业的科技水平很低,即便决策层和一些企业家已经意识到了新的科技洪流即将到来,甚至一些企业已经拟定了迎接新的科技革命到来的计划,但许多企业却还未做好迎接变革的准备。
反思
需要自我救赎
浙江一家外资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中国制造”的利益链条中,外商拿走了大部分利润,中国得到的只是微薄的加工费而已。一双售价800元的耐克鞋,材料成本不足百元,渠道成本不到300元,耐克公司要赚400元,中国的生产工厂每双只赚不到20元。如此畸形的成本利润结构下,中国只能在代工过程中解决富余劳动力,但只要人力成本一上涨,外企立刻转身就走。
仅仅如此倒也罢了,更严峻的问题是,世界工厂的角色所带来的工业污染,威胁着中国民众的生活品质。对此,著名的环保问题专家梁从诫形象地比喻说,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了世界的厨房,成了世界的泔水桶。
科技含量低、利润低,是“中国制造”几乎“与生俱来”的特点。
张庆认为,代工企业的转型势在必行。一方面可以将沿海地区的工厂向我国中西部转移,以降低成本,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应考虑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力参与,增加科技成分。
如今,东南亚与“中国制造”的PK大战愈演愈烈。尽管场外纷扰声不断,但中国企业已经拉开转型大幕,为自身寻找出路的同时也努力为“中国制造”正名。
观察
中国制造“腹背受敌”但不会被轻易撼动
一面是新兴经济体的“挤”,另一面是欧美经济体的“压”。即使在这样的“挤压”之下,中国制造也不会被轻易撼动。
一面是新兴经济体的“挤”。这其中,以“东南亚制造”为代表。携劳动力价格等竞争优势,一些东南亚国家这几年没少从中国手里“撬”订单。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向东南亚转移,也渐成风气。
另一面是欧美经济体的“压”。这里面,以美国的“重振制造业”为代表。在扩生产、增出口、促就业等目标之下,高端制造业“回流”美国愈发普遍起来。坦率地讲,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确有优势,一时半刻,我们赶不上。
尺有短,寸有长。笔者以为,即使在这样的“挤压”之下,中国制造也不会被轻易撼动。言其如此,理由有三:
其一,中国有市场。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其蕴藏的动力和活力一定会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持续释放。要知道,中国的城镇化率才刚刚突破50%,内需空间还大得很呢。
其二,中国有基础。
看工业基础,中国目前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看基础设施,中国的优势更明显。实际上,良好的基础设施,正是跨国公司到中国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早几年,一位长期关注能源工业的专家就曾说过,别的不说,就单是这电网的完备和稳定,中国就能比其他地区吸引到更多的跨国公司。
其三,中国有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政策环境,是中国的一大“法宝”。并且,在世界经济低迷、欧债危机蔓延、美国复苏乏力、日本陷入泥淖的大背景下,中国拥有的良好政策环境,会显得更加珍贵。“制度变迁推动经济增长”的“中国版本”,还会刷新更多精彩。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也不该躺在这些优势上“睡大觉”。尽管目前外资并未从中国大规模外移,但我们也要未雨绸缪,充分重视可能出现的变化。
说到底,产业梯度转移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低端制造业环节,我们不妨顺时应势,主动转出;而对那些高端的,则应迎头赶上,积极“请进来”,通过合作提升自身水平。打个比方说,待到中国工厂能生产奔驰S级、宝马7系、奥迪A8等目前的进口高端车型时,中国制造可能才算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