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扩张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自2004年以来,出口每年上涨5.9%,2008年出口额达到近15万亿美元,随后在2009年出现下降(参见表1)。制造业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的比重,自1990年以来一直在整个出口总额中占据80%以上的份额。
虽然发达国家在传统上主导世界制造业贸易,但发展中国家的比重也稳步增长,这也使其更易受到贸易冲击(Montalbano 2011)。尽管发展中国家最初躲过了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但贸易还是受到了影响,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减少。后来,发展中国家在其他方面也受到了危机影响,包括汇付、外商直接投资及发展援助等。
本章分析了1990年以来世界制造业出口的趋势,发展中国家的角色转变及最近的经济金融危机对其制造业出口的影响。
世界制造业出口趋势
2008年,世界制造业出口额达到12.095万亿美元的峰值(参见表1),其增速超过了2005~2009年间制造业增加值和GDP的增速。贸易自由化、交通成本的下降及生产日益全球化促进了这一增长(联合国贸发组织2008)。同期,初级产品的出口增长更快,这很可能是受到发展中国家高速发展时期的强劲需求所带动。
2005~2008年间,发达国家制造业出口增长了11.0%,达到7.542万亿美元。2009年,受危机影响,发达国家制造业出口下降至5.792万亿美元(参见表2以及后文中的表4)。在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出口同期增长了17.3%,在2008年达到4.554万亿美元的峰值,而在2009年下降至3.699万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制造业出口中的份额也由1992年的20.4%增至2000年的29.4%,到2009年这一比重达39%,增速高于发达国家(参见图1)。由于发展中国家提高了制造业产能,并且随着更多的制造业选择在这些区域进行生产活动,生产成本随之下降,这一增长趋势仍可能持续下去。
世界制造业出口由中高技术产品所主导,如通信设备、客运车辆、办公设备及医药等。1992年以来,中高技术产品在世界制造业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2000年达到64.3%的峰值(图2)。2000年以后,这一比重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2001~2008年间高技术产品出口每年下降2.4%。在此期间,资源类产品的比重每年增长2.9%,而低技术产品的比重保持相对稳定。
2009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中高技术出口中的比重占35%。尽管发达国家在中高技术产品出口中仍占60%以上,但是发展中国家也有所进展,提高了出口技术复杂性,获取了更高的市场份额(图3)。2009年,发展中国家有54.8%的出口是中高技术产品出口,比1995年增长了48.6%。
在2005~2009年间,最活跃的20种制成品(即年增长率最高的产品)中有12种是资源类产品或是低技术产品(表3)。排在前三位的出口产品(贵金属、铁矿石和办公设备)的年均增长率达25%以上。像钢铁、铜、其他金属以及非金属矿等资源类产品活跃的原因可以解释为来自中国和印度等国家为满足金属密集型建设和汽车工业需要而带来的高需求。这一趋势为低收入及中等收入的资源丰富型国家开辟了一扇大门,这些国家可能会利用这些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带来的压力。2005~2009年间,发展中国家在活跃产品出口中的比重平均为47.3%,比2000~2004年间增长了41.7%。从总出口额来看,一项资源类产品(石化产品,9860亿美元)在2009年排名第一位,其次是中技术产品(造船,2830亿美元)及一项高技术产品(医药,2460亿美元)。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在中高技术产品的制造业活动中占比达70%。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更多参与到高附加值或高技术含量的复杂生产活动中,而将劳动密集型产品或简单商品进行外包,如iPhone后面的注解“苹果公司在加利加利福尼亚设计/在中国组装”。
在2005年至2009年期间,增速最快的五个产业是办公、会计和计算设备;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电机设备;其他交通设备和基本金属(表5)。除了基本金属的增长可以解释为来自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需求增长外,其他的都是中高技术产品。在2009年,这些产业最大的生产地来自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和韩国。这些国家在22个工业部门中的21个部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改版第三版》)排在第一和第二位。
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在所有的22个工业部门均是毫无争议的领导者,在其中的15项中的制造业增加值均占到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增加值总量的50%以上。除了中国以外,巴西、中国台湾地区、印度和泰国在五项增长最快的工业部门至少有一个部门占先。在所有这些产业中,制造业增加值的集中度仍较高,处于第一位的经济体的比重至少是排在第二位的经济体的两倍。如在办公、会计和计算设备上,泰国的比重是排在第二位的巴西的6倍。在五个发展最快的工业部门中,巴西、中国台湾地区、墨西哥在其中的四个部门均位于前五名。
二、2008年至2009年期间经济和金融危机对制造业的影响
2000年至2008年期间,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平均增长3.1%,达到7.35万亿美元(表6)。但是2009年,全球衰退导致其下降4.6%,为7.020万亿美元。危机对发达国家影响更大,2008年至2009年其制造业增加值下降了8.1%。2009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减至2.9%,在过去的8年间平均下降了6.8%。
在2008年至2009年期间,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势头掩盖了各国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经济金融危机每年对发展中地区影响不同,通过各地区特定一系列方式产生影响。如:贸易、支付、资本流动、对外直接投资和发展援助等。
除了五个国家出现增长,包括波黑增长5.4%,克罗地亚增长3.5%,欧洲最受影响制造业增加值下降了7.1%。由于危机导致的原油价格下降以及资本的逆向流动,俄罗斯的经济萎缩了12%。
2008年至2009年期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制造业增加值下降了6%,是继欧洲之后下降最大的区域。由于出口需求下降、资金撤离,阿根廷等国制造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其中阿根廷萎缩(1%)、巴西萎缩3.7%、墨西哥萎缩了10%以上。由于墨西哥与地处危机核心的美国有着密切的商业联系,导致其制造业增加值剧烈下降。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在全球经济衰退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了7.7%。在2008年至2009年,增长最快的是柬埔寨(12.8%)、中国(10.2%)及越南(9.3%)。相比之下,马来西亚和泰国在经历了几年的增长后,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下降了5.6%和1.5%。2008年,这一地区出口占GDP的比重约为50%,发展中国家这一比重最高。因此,东亚国家主要是受到金融危机导致的世界贸易衰退的影响,这也使得制造业缩减规模,服务和电子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裁员。
有些国家,如中国、印尼和马来西亚,实行了减税,在住房、基础设施、交通和工业上增加政府投资等一揽子刺激计划。中国的这些财政措施的金额占GDP的4.8%。目前,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领导着全球经济复苏,未来预期将实现快速经济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
2000年至2008年期间,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以年均3.1%的增长速度递增,达到7.35万亿美元,但是2009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至2.9%。
南亚和中亚经历了全球经济衰退的考验,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长了4.8%,这主要归功于印度国内需求强劲、相对封闭的资本项目,使其在金融危机影响上得到缓冲。在2008年至2009年期间,孟加拉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了7.6%,印度增长了5.4%,巴基斯坦增长了2.5%。土库曼斯坦下降了1.8%、吉尔吉斯斯坦下降了1%,这似乎源于其与俄罗斯的密切联系,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2008年至2009年期间,在中东北非地区,制造业增加值下降了0.5%。土耳其是这一区域制造业最大的国家,其制造业增加值下降了5.5%,而自2003年以来,土耳其每年平均增长7.1%。在2008年至2009年期间,沙特阿拉伯(4.8%)、卡塔尔(6.7%)也实现了增长。
尽管石油收入下降,这些石油出口国大量使用其外汇储备来投资大型项目。类似地,尽管石油收入下降,受国内需求影响,埃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了5.9%、突尼斯增长了4.5%、摩洛哥增长了3.1%,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刚果(12.5%)、乌干达(9.1%)及莫桑比克(8.8%)的增长率最高,一些国家也出现下降,包括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和斯威士兰。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是工业化程度最低的区域,该区域201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0.6%,从1990年来下降了12.7%。南非除外,其比重下降至7.8%。这一区域的国家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比重有望得到提升,这一趋势令人担忧,意味着这一区域的工业基础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似乎还受到了其他方面的严重影响,如支付能力低,出口收入低以及商品价格低等影响。(未完待续)
译自:2011年工业发展报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编译: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 李苑